耶鲁奥运冠军刷屏那些体能好的孩子,到底赢

白癜风诚信医疗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6108180.html

米粒妈

前阵子看到一则特别燃的消息。在中日拳王争霸赛上,中国少年张方勇打败了日本拳王前川龙斗。

前者是出身重庆小镇、全家做挂面的“外卖小哥”;后者是出身拳王世家、十几岁即摘得拳王的冠军拳手。

这样热血的“逆袭”,不只是青春永不言败,而是残酷的现实面前,不服输的体育精神可以带一个少年走多远。

张方勇走出家乡小镇,追逐自己的拳击梦。为了训练打比赛,他送外卖赚钱“养”梦想。多少人不健身锻炼,借口说“太忙没时间”?

张方勇一边工作一边随时锻炼。送外卖直接爬楼梯,最高爬过32层;路边直接俯卧撑,每天四百到五百个。生活随处都是他的训练场和健身房。

正是这样的意志力,才能让少年在贫瘠的生活面前不低头,还敢去做一个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梦。

“热血”的奇迹背后,都是挥洒的热汗。有人说,很多人“搞体育”,是因为出身贫穷,无路可走,想要靠拼体力,改变命运。

就像斩获国际很多奖项的纪录片《红跑道》讲述的,很多从小被送去练体操的孩子,都是家境贫寒,四五岁的年纪,就惦记着“要好好锻炼,赚钱养家”。

可实际上,体育锻炼绝不只是“谋生”手段。

苦孩子才拼体力?不,真正的精英家庭从来都把体育放在教育的重中之重。重视体育,让孩子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这是孩子一生奋斗的资本。

同样是超级燃的励志人生。在前段时间的花样滑冰世界锦标赛上,华裔少年陈巍打败冰上王子羽生结弦,摘得冠军。

而且是连续三年站在世界赛冠军之位。这位19岁的世界冠军,去年还以数学满分的成绩被耶鲁大学录取。

一边是名校学霸,一边是世界冠军。“别人家的娃”是怎么长大的?!

三岁学习滑冰,四岁参加比赛,十岁拿到全国冠军,17岁成为美国最年轻的花滑冠军。

陈巍有天赋,但自身和父母的努力,才有机会让天赋被看到、被点燃,同时成为成长的助力。

父母是上世纪第一代移民,父亲从事医学。非常重视孩子的体育教育。陈巍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哥哥们擅长冰球,姐姐们也擅长滑冰。

陈巍从小学习钢琴、体操、芭蕾和冰球,体操过了7级,芭蕾的底子让他在花滑舞台上表现力和艺术感更强。

在美国,这样的华裔精英教育,路径大体相似。

在世界赛上摘得季军的另一位华裔男孩周知方,父母毕业于清华计算机系,他从小也是参加各种体育兴趣班。

足球、棒球、篮球、网球、游泳、滑雪.......几乎全能。

他们都不是体育生,运动、比赛,只是人生经历一部分。

陈巍在耶鲁读统计学,毕业后打算从事生物或医学。要兼顾滑冰和学业,不论是孩子还是父母都注定付出超于常人的努力。

为什么美国人如此看重体育?因为在美国,对一个学生的评价标准,从来不只是学习成绩。

课外活动,个人能力,特别是体育能力,是美国名校非常看重的。

大家都听说过,在美国学生中,“体育明星”的光环甚至超过学霸。

美国大学都把体育运动能力作为重要的录取标准。因为爱运动的孩子更自信开朗,体能好,精力好,富有领导力,擅长团队合作。

美国孩子从小到大有非常丰富的体育课程。保证每天一个小时以上的户外运动。而且会把足球,篮球,橄榄球,排球等等按照每学期学一项的节奏,统统学下来。

这种养成的运动习惯和体育精神,会伴随一生。不论是显而易见的身体素质,还是潜移默化的人生态度。

我的一个大学教授,85岁了还在周游世界。想想我姥姥80岁,已经躺在床上哪都去不了了。

美国华尔街上的精英们,多得是运动水平达到奥运会标准的体能高手。有人还真的去参加了奥运会铁人三项。

他们还每年举办圈内的运动会。足以说明运动这件事,有多重要。脑力劳动者,更是需要强悍的体力才能走更远。

美国精英们,都是精壮的身体去配自己精良的头脑。

连美国总统选举,体育表现也是加分项。

特朗普曾是“纽约最好的棒球手”。大学是橄榄球队主力,还是校篮球队后卫。奥巴马也是运动天才,基本什么球类运动都不在话下。

布什一家也超热爱运动。老布什是耶鲁棒球队的一垒手和队长,小布什是耶鲁大学校队二垒手。

老布什还曾用高空跳伞来庆祝自己的90岁生日。嗨不嗨!

让孩子爱运动,家长的引导很重要。

我自己就吃过不爱运动的亏。

小时候,我姥姥特别会正面激励,习惯给孩子往正面贴标签。比如总说我特别爱读书,爱思考等等。

但她也做错了一件事,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咱们家孩子哪儿哪儿都好,就是都不爱运动!”

这句话听得久了,我好像就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我不爱运动。”所以从小就对运动打怵。

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我身边的朋友们,也都很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

女孩子一样去学橄榄球,打网球,游泳,击剑,经常被带去户外风吹日晒。

在美国,女性从来以肌肉为美,健康的小麦色肌肤也是她们的最爱。

健康的、充满力量的美,也是一种女性觉醒啊。

养娃路上,我们不需要特意让孩子吃苦,不主张有意为之的“挫折教育”,更不鼓励违背生理发育规律的拔苗助长。

不需要像纪录片《红跑道》里的孩子们一样,为参加奥运会、为赚钱养家而接受超乎现象的严格训练。

但我们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在运动中,增强体质,增长本事,享受成长的快乐、自信,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在体育运动中,磨砺意志品质,增强团队意识,发挥领导力和协作能力。

没有比照,就看不到差距。

当美国和日本的孩子都在接受高强度体能锻炼的时候,我们的孩子面临的却是身体素质普遍下降的现实。

之前日本幼儿园的一段体能训练视频爆红网络。

孩子们轮流侧手翻,跳箱子,下腰,倒立行走。强度之大,让人瞠目结舌。

但这真的不是体校,而是日本普通幼儿园的强度。

我在日本生活的闺蜜也说过,在日本,家长非常重视孩子体育锻炼。幼儿园的孩子就开始参加马拉松了。上体育课绝不是国内孩子心中的体育课,老师们都非常严格。

冬泳,冬季跑步,也都不是什么传说。

所以,我们会看到日本的小孩冬天也能穿短裤短裙去上学,因为身体素质真的强。

再想想我们身边的孩子,多的是幼儿园小朋友冬天恨不得裹棉被上学,父母怕孩子冻着不让户外运动,却反而经常感冒发烧生病。

《中日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比较研究结果公报》显示:中国孩子的身高体重虽然高于日本,但日本青少年在心肺耐力、柔韧性和灵命协调性等方面,都明显优于中国孩子。

看看精壮得像小狼一样的日本孩子,再看看我们的孩子,近视率逐年上升、小胖子随处可见,一次感冒大半个班级的孩子都沦陷了,将来拿什么资本跟日本孩子竞争?

就像在网上看到的一段话:

当美国男孩在车库里修车,在野外生存的时候,中国男孩正在父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