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过科学育儿理念的父母,都知道奖励是个好东西。在孩子拥有人生的主动权以前,奖励就像是大大的诱饵,能够激起孩子的欲望,让他更有动力去达成父母的意愿,还免去了皮肉之苦,多完美。
可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奖励都能奏效。
最近,一个闺蜜跟我抱怨,儿子5岁,从2岁开始就通过各种奖励手段去激励他,也都是一些父母常用的,比如在幼儿园表现很出色,奖励一个玩具;帮助家里扫地了,会发劳务费;比赛得了奖,父母陪他玩电子游戏。可最近一年,好端端的奖励,被儿子变成了谈条件,甚至有几分“勒索”的意思:
“你不先给我钱,我就不干活了。”“你不给我买这个,我就不去上学了。”“你现在不陪我玩,明天的橄榄球比赛我不参加!”
闺蜜说,有时候都火急火燎地赶着出门,儿子临时变卦谈条件,答应的话儿子下次胃口更大,不答应就一直僵着。后面,爸爸被逼无奈,只好亮出啪啪啪的终极绝招。早知道这样,一开始就下手了。
我告诉闺蜜,不是你儿子学坏了,而是你奖励的方式从一开始就错了。你的每一次奖励,都是以金钱、玩具或者游戏这样的具体事物来衡量,让这些实物成为了他前进的动力。久而久之,他的欲望越来越大,当你无法满足时,当然会跟你谈条件了!
怎样奖励才能不让孩子形成依赖?
西班牙脑科学家毕尔巴鄂说,当孩子感觉到被奖励时,他的大脑控制动机区域,有一些特殊的神经元会分泌出多巴胺,能够让孩子的大脑把完成的行为动作和满足感联系起来。
如何给予孩子持续的满足感,又不至于让孩子养成依赖心理?其实父母在奖励方式、时机和表述上大有学问。
奖励原则之一:情感奖励胜过玩具、金钱和糖果
奖励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精神性的,比如情感和社交奖励,给孩子一个亲吻、拥抱、夸奖或者玩亲子游戏;一种是物质性的,比如玩具、金钱和糖果。
精神奖励带给孩子的是快乐满足,他明白这种满足来自于父母的爱。大脑会告诉他,只要他继续强化这种行为,他就能接收到更多爱意的表达。于是,他会为有意义的事情付出更多的努力。
玩具、金钱和糖果看似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实则不然。以玩具为例,孩子的认识会有三个渐进的层次:
第一层:只要我表现好,就可以获得玩具,我可以从新玩具中获得快乐。
第二层:我需要获得更多的新玩具,才能得到更多的快乐。
第三层:生活中的真正快乐来自于玩具。没有新玩具,我的一切努力都白费,因为不会产生快乐。
当孩子把玩具和行为动作建立起深层的联系,想改变这个认知就很难了。
糖果也是同样的道理。孩子都喜欢吃糖,因为糖果使体内糖分增加,对孩子的大脑来说非常愉悦。如果糖果成为奖励,孩子会对糖分形成依赖。社会上有很多孩子,对碳酸饮料迷之上瘾,哪怕成了肥胖儿童,却怎么都戒不掉,因为糖分已经构建了他们大脑中的自我奖励机制。
物质奖励可能短期有效,但是情感奖励才是更长远,且能持久给予的方式。
奖励原则之二:孩子完成事情后,奖励越快越好
如果你把玩具收拾好,晚上我就给你讲故事;如果你今天上学不迟到,周末我带你去游乐场;如果你不打妹妹,我就多陪你一个小时;……
你有没有对这样的如果句式非常熟悉,如果你经常使用,那么就大错特错了!这不是奖励,而是示范给孩子,如何跟你讨价还价。
有效的奖励是发生在孩子做了有意义的事情之后,而不是等价交换的条件。
孩子收拾完玩具,夸他“你收拾得真棒“,然后读故事给他,他会明白,哦,我这件事做得很成功,并且我很开心。
而在孩子收拾之前跟他谈条件,他会这么想:父母一点都不相信我。做这件事本身不会让我开心,有奖励我才去。
当孩子完成积极行为时,奖励越快越好。做出行为和得到奖励之间的间隔越短,奖励效果越好。因为大脑能在一秒之内将一种行为和另一种行为建立联系,奖励越及时,大脑反馈越好。
奖励原则之三:言多必失,奖励点到即可
好的奖励,是让孩子获得满足感,觉得自己能够胜任这种行为。可有时,父母不经意的添油加醋,会破坏了孩子的成就感,反而达不到效果,常见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夸奖之余,父母提出了更高要求。
“你今天自己完成刷牙洗脸很不错。但是太慢了,下次要快点。”
本来听了前半句挺开心,可后半句一下打回原形。孩子会觉得自己的行为受到了责备,辛辛苦苦忙了半天并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可,积极性会受到挫伤。
父母倒不如来一句“今天你全是自己完成的,太棒了!”至于速度的事,可以下次再聊。
第二种,夸奖之余,父母表达了责备或者提醒过错。
“你今天表现很好,不像以前那么爱哭闹了。”
听到后半句,孩子的大脑会感受到父母的责备,本来很好的激励,变得没有效果。
“你今天没有哭闹,真的表现太棒了!”这样干脆的夸奖会好很多。
第三种,夸奖之余,给孩子施加压力。
“你今天表现不错,我希望你以后每天都做到今天这样。”
孩子一听,哦,原来这不是一个奖励,变成了一个硬性要求,获得奖赏的喜悦感就会大大降低,反而被压力所取代。
要记住,孩子的大脑不可能在一天之间重塑,奖励的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但父母要坚信,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