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损耗这个心理学概念表明坚忍可以,

北京手足癣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33641.html

引言

虽然我们的文化环境很推崇意志坚定的精神,但总有一些情况根本不适合用坚持不懈的毅力硬扛到底。有研究指出了“始终坚持不放弃”这一行为的三个尴尬真相:①坚忍不屈,或者毅力,它是一种有限的资源;②放弃可能是一种健康的做法;③放弃而非硬撑,通常可以得到更好的结果。我们的文化推崇意志坚定的精神。这里面的第一个问题在于,使用单一思维的决心来处理你并不太有把握的事情,这实际上会导致你的工作更加低效。

坚忍不屈的精神如果用错了地方,就可能侵蚀我们召唤毅力的能力,导致我们在真正需要毅力的时候无从发力。这种思想来自“自我损耗”这个心理学概念,这个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时颇为流行,原因是当时的社会心理学先锋人物罗伊·F.鲍迈斯特(RoyF.Baumeister)进行了一系列影响巨大的实验。年,罗伊·F.鲍迈斯特及其凯斯西储大学的前同事艾伦·布拉茨拉夫斯基(EllenBratslavsky)、马克·穆拉文(MarkMuraven)和黛安娜·泰斯(DianneTice)研究了测试对象抵抗美食诱惑的毅力。

在实验开始前,鲍迈斯特让测试对象待在一间散发着新鲜出炉的巧克力饼干香味的屋子里。之后,他向测试对象展示了真正的饼干和其他巧克力零食。其中一部分测试对象可以吃这些甜味的零食,其余测试对象却只能吃生萝卜,以此测试这些人的毅力和决心。结果呢?那些吃萝卜的人并不太满意这种安排结果。鲍迈斯特在实验报告中写道,许多吃萝卜的参与者“对巧克力表现出了明显的兴趣,还会恋恋不舍地盯着摆放在那里的巧克力,有些人甚至还拿起巧克力饼干放在鼻子底下闻”。

在大家都吃完指定的零食时,鲍迈斯特要求所有参与人员解开一个谜题,以此测试他们的毅力。那么,这些被迫抵制巧克力饼干诱惑的人,在解答谜题的时候还能坚持多久呢?结果相当惊人:与可以吃巧克力的人(以及那些仅参与谜题解答测试的控制组)相比,被迫食用萝卜的人在试答谜题的过程中,投入时间不足前者的一半。很显然,这些被迫抵制甜食诱惑的人已经无法召唤多少毅力,完成第二轮考验毅力的任务了。

因为他们在第一轮测试中就耗尽了毅力,他们的决心已经所剩无几了。鲍迈斯特的研究得到的突破性发现就是,自控能力(包含毅力、决心和坚持不懈等类似的精神)会被耗损。毅力并不是一种可以精通的技能或者能够培养的习惯。过度运动可能导致肌肉受伤,顽强不屈的毅力也可能让我们疲乏,最终导致我们崩溃。鲍迈斯特指出,我们的决心“似乎相当有限”。他在总结这个著名研究的结果时,将毅力称为“一种稀有而宝贵的资源”。自我损耗意味着“可能严重降低人的控制能力”。

实际上,早在20世纪20年代时,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就已经预想出了这个概念(自控力取决于有限资源的支出)。弗洛伊德认为,自我(受到控制的自我)需要一些精神或心理上的动力来抵制本我(本能的自我)和超我(将文化规则内化于心)的鼓动。弗洛伊德使用了马和骑手的比喻来描述这种关系。骑手(自我)通常负责驭马,但有时候也很难阻止马(本我和超我)走向它所向往的地方。

鲍迈斯特的研究结果就是建立在这种早期认知的基础之上:当骑手很疲劳时,马就变成了主导方向的角色。比尔·鲍尔曼(BillBowerman)令人惊叹的教练生涯也反映出了人类毅力存在极限。过分的坚忍可能让我们心力交瘁,甚至导致我们疾病缠身。鲍尔曼在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曾是俄勒冈大学的一名田径教练,后来成了运动装备公司耐克的联合创始人。

鲍尔曼的传记中这样写道:“在他的执教生涯中,他训练过31位奥运会运动员,51位全美运动员,12位美国纪录创造者,22位NCAA(全国大学体育协会)冠军和16位4分钟内跑完米的运动员。”这些运动员中就包括美国传奇长跑运动员史蒂夫·普利方坦(StevePrefontaine)。比尔·鲍尔曼成为中长跑运动员教练的经历本身就是一种传奇,因为他本人并没有第一手的长跑专业知识。他在大学曾经是一名橄榄球运动员和田径短跑运动员。

以释放爆发力著称的橄榄球-短跑运动员(快收缩型)和以耐力持久得名的中长跑运动员(慢收缩型)这两者在体能和心理上的差异巨大,这两者或许是体育界中差别最大的两种类型。鲍尔曼担任教练时却偏偏选择了在体能和心理要求上与自己相反的项目,也就是对持久耐力有要求的中长跑。他究竟是如何克服了这种差别?在年前往新西兰的一次旅途中,他遇到了一位自学成才、大器晚成的教练亚瑟·利迪亚德(ArthurLydiard),此人开发了一套极不寻常的中长跑运动员训练理念。

利迪亚德直接挑战了当时流行的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在他看来,间歇性的田径训练,例如奋力跑完米,然后休息两分钟,再接着跑米——如此循环反复一二十次,虽然可以快速见成效,但运动员在之后几个月就会进入瓶颈期。人们认为提高间歇性训练的强度,可以让运动员突破这种瓶颈,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一些运动员,多数人最终会因此受伤或患病。

利迪亚德认为其中的罪魁祸首就是低血液pH值。利迪亚德怀疑,每天执行的高强度间歇性训练,会导致运动员体内产生过量的乳酸,这会降低运动员血液的pH值和整体免疫力。利迪亚德指出,间歇性释放力量的跑步运动员,会因为当天的训练而筋疲力尽,而当晚的睡眠质量也会很差。值得注意的是,利迪亚德既没有接受过担任教练的正式培训,也不具备科学家的专业知识背景,也并没有什么机构要求他这么做。

他只是自己进行了试验,通过观察、记录、检查脉冲,查看趋势线并做出判断。利迪亚德的非正统训练方法取得了异常成功的结果。他让自己所有的跑步运动员,包括彼得·施奈尔(PeterSnell)这种米跑运动员及巴里·麦吉(BarryMcGee)等马拉松运动员,参加持续数个月的有氧长跑训练。其目标是一周跑千米,其中包括周日至少跑32千米的计划。他要求大家尽量慢跑,要将速度控制在跑步过程中能够说话交谈的这种水平。

建立了有氧运动这个基础之后,利迪亚德又让运动员们交替进行了几天的山地训练和轻松的长跑,通过有氧运动平衡山地训练释放出体内的乳酸,恢复健康的血液pH值。最后,在跑步赛季之前和赛季期间,他会给运动员提供一些短跑突击训练和高强度的间歇性训练,但都会交替进行几天轻松的慢跑,以便平衡大家的跑步速度。他的方法极其奏效。在年的罗马奥运会上,他带领的运动员赢得了米和米跑的金牌,还拿到了马拉松赛的季军。

年的新西兰人口仅有万,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在随后二十年持续领跑世界男子长跑项目。这个说法实际上并不准确。其实应该说是亚瑟·利迪亚德在领跑这个项目。利迪亚德的故事让美国人比尔·鲍尔曼深受震撼,他带着记录详细的笔记本回到了美国。鲍尔曼的传记作者肯尼·摩尔(KennyMoore)写道:“鲍尔曼开始劝告自己带领的俄勒冈中长跑运动员要‘振奋而非奋力’的训练……他会在训练时监督他们的形体,捏捏运动员的喉咙,检查他们的脉搏。

他还会检查他们眼睛的神采,让那些精神紧绷和神情呆滞的人,尤其是那些脉搏没有回到每分钟跳动次的人去洗澡放松。他相信过犹不及的道理。”摩尔指出鲍尔曼这种与主张苦练的方法背道相驰的理念,并没有得到教练协会的认同。“鲍尔曼首次详述这种‘张弛有度’的方法时遭到了人们的鄙视。当时多数教练多主张‘一分汗水,一分收获’这种理念。

当鲍尔曼指责他们方法不当(‘清醒一点,用最明智的方法才可能获得最大的进步’)时,却被后者认为是一种侮辱。他这种轻松训练方法遭到了嘲笑。人们认为他这种因材施教的训练方式根本就是溺爱。”认为鲍尔曼的故事对我们的启发就是:坚忍只有在某些情况下才是一种美德,因为我们每个人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决心都有一定的限度。

结语

如果社会标准怂恿我们过度支出自己的决心,或者白费力气,那么我们的决心就可能被消耗殆尽。为了满足他人(无论是家人、社群还是社会)的期望而不懈坚持,就有可能耗尽我们的毅力。这样会让我们徒劳无获地结束一天的奔忙,晚上却还是不能安眠。而当我们真正需要靠决心和意志来发力时,就有可能因为后劲不足,无法走上新道路或者追求真正的激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