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5分电影弱点,温情治愈的暖心

一些百看不厌的影片,在岁月流逝下,依旧有着值得夸赞的口碑。重温电影《弱点》,还是会被影片里人物之间相处的细节感动到落泪。

这部电影上映于年,距今已有十年时间,在豆瓣口碑最高运动影片里排名第七。影片虽然加入了橄榄球这一项运动题材,但故事整体上所蕴含的内核与价值意义,却给我们带来了清醒的思考,与值得回味的无限温情。

影片《弱点》改编自迈克尔·路易斯的小说《弱点:比赛进程》,主人公迈克尔·奥赫在现实生活当中有真实原型。

电影主要以美国职业橄榄球运动员迈克尔·奥赫的生平经历展开描述,旁敲侧击地交代了家庭环境对人物成长的重要性,故事还原度极高,呈现了英雄背后奋斗的艰苦历程,也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圣洁光辉。

影片采用环形结构叙事,使得电影开头与结尾相呼应,得以将整段故事完整地串联起来。全片的叙述十分平淡,但就是在这样平铺直叙的讲述方式里,有值得让观众们赞颂宣扬的善良和正义。

童年的悲惨经历,是造就迈克尔心理防御机制较强的根本

影片中的主人翁迈克尔,是一个16岁的大男孩。在学校测试中,其他科目的分值均在及格线以下,唯独“保护意识”高达98分。

不难发现,迈克尔在和身边人相处时,都有着较强的心理防御机制。

被送到学校,与同学们不交流,听不懂知识也不主动问老师,周围甚至没有一个朋友。

当决定收养迈克尔的陶西女士,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这个男孩的信息时,迈克尔只有沉默。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个体面临挫折或者一些紧张情境时,为了减轻恐惧、焦虑等心理压力,使机体免受损失。个体就用投射作用、升华作用、文饰作用、自居作用、压抑作用等行为方式来应付,这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迈克尔童年的悲惨经历密不可分。

迈克尔的亲生母亲是瘾君子,他从小被政府接走,寄养在不同的家庭。幼小时期便尝尽寄人篱下的滋味,使得迈克尔的内心逐渐封闭起来。

一米九三的身高与庞大的体型,导致他比同龄人吃得多,也经常吃不饱。

被寄养在母亲一位朋友托尼的家里,夜晚回到家躺在客厅沙发上的迈克尔,听到托尼与妻子的谈话:

“为什么他一直待在我们家,他快把我们吃穷了。”——“别瞎说,我只是想帮助他”“让别人去做圣人吧”

因为不想给他人增添负担,第二天早上,迈克尔便悄悄离开了。无家可归的他,不得不连着一个月在体育馆里,去捡别人扔掉还没有吃完的爆米花充饥,像是在把自己从被人丢弃的困境里挣扎着捡起来。

从小没有和父亲亲近,听到父亲死亡的消息时,迈克尔表现的十分漠然。镜头里迈克尔的表情,似乎是要从脑海里去搜索关于父亲的记忆片段。16岁的他,甚至不记得最后一次与父亲见面是什么时候。

电影用这些十分微妙的细节,从侧面带我们看到家庭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一个完整家庭的重要性。

迈克尔的母亲虽然不是什么好人,但却算得上是一个好母亲。

他说,母亲在吸毒或者做坏事的时候,都会让他闭上眼睛,并告诉他,倒数三秒,睁开眼睛的时候,一切都会过去,世界依然美好。

母亲对迈克尔的这类教导与指引,让迈克尔尽管有着不断被人遗弃的悲惨经历,却依然保持着内心的那份善意。

而过早地看到人情冷暖,有着吃不饱穿不暖、被人嫌弃的经历,使迈克尔想要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存活下去,就不得不把自己包裹起来。

陶西一家对待迈克尔的方式,彰显出人性的圣洁光辉

《弱点》这部电影讲述着一段温情脉脉的故事,虽然叙述很平淡,像流淌在山间的淙淙溪流,但故事有着一定的温度,其内核丰富,情感饱满。

现实生活里,因为害怕被欺骗,我们常常会无视周遭人的悲惨经历,也因而错失很多帮助他人的机会。

而影片中,在风雨里四处游荡,无家可归的迈克尔,极其幸运地遇到了善良的陶西一家。

陶西女士把迈克尔带回家,收留了一天。

原本对一个陌生人的内心好坏还有疑惑的陶西女士,第二天早上,看到迈克尔叠放整齐的物品,这个女人被感动了。16岁迈克尔的懂事,触碰到陶西女士的柔软内心,她开始滋生出更伟大的想法来——收养迈克尔。

不管是陶西的丈夫,还是儿女,他们都没有把迈克尔的到来视为麻烦,甚至会担心他流浪大街。在众多流浪者当中,迈克尔又何其幸运。

感恩节,陶西女士一家人一改往日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习惯,与迈克尔坐在餐桌前共用晚餐,一起祈祷。

她说“感谢主送给我们一个新朋友”。

陶西女士的言行里,都体现出她对迈克尔的关爱与呵护,也凸显出人性的圣洁光辉,不由得让我们常人为之羞愧。

她为体型庞大的迈克尔买了一张床,好让他能够睡得舒适。听到迈克尔说他从来没有属于自己的床时,陶西女士把自己关在房门悄悄哭泣。

陶西渐渐地把迈克尔当做自己的儿子,一家人和迈克尔合照,把他印在圣诞贺卡上,给他讲故事,请家教;甚至想要为迈克尔这样的孩子建立慈善机构,让更多无家可归的黑人孩子都能够在这所学校上学……

影片里每一处细节,都像是在烛光下讲一段温情的童话故事,令人从中感受到陶西一家善良高尚的内心,也由衷地为迈克尔高兴。

良好的家庭环境与父母的正当教育方式所造就出来的孩子,一般都会比同龄人懂事得多。

陶西的女儿柯林斯,自动屏蔽掉同学们的无聊言论,她甚至懒得去给母亲重复这些。

在学校图书馆写作业,柯林斯也主动坐在迈克尔旁边。

弟弟SJ更是陪着迈克尔练习橄榄球。

而这些微小的举动,都给迈克尔的内心带来了无限的温暖。

迈克尔很清楚自身会给他人带来的麻烦,不管他多么不愿成为别人的负担,但作为一个16岁的未成年男孩,渴望一个温暖家庭的欲望,只增不减。

在陶西一家人的温馨对待下,迈克尔逐渐打开了封闭的内心。

虽然算作养子,可陶西女士依旧给予迈克尔足够的尊重,她告诉迈克尔:“你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我会尊重你的选择,只要你自己开心。”

人心都是相互的,当我们以善意去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换来的自然也是他人的真诚相待。

遇到陶西一家后,迈克尔的人生轨迹在悄悄地发生改变。从开始陶西女士向迈克尔索要“一个大大的拥抱”,到迈克尔向陶西女士索要拥抱,这两个人之间的角色也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迈克尔从“被保护”的一方,在陶西一家的照料与陪伴下,转而到“保护”的一方,这是他成长的巨大转折点。

最后,迈克尔成为了密西西比大学的优等生,亦是橄榄球出色队员,全美明星。

这些,都归功于陶西一家伟大又善意的举止。

清醒而理智的教育态度,是整部影片表达的深刻主旨

影片背后还有一层深刻的主旨,便是教育。

教育始终都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但要教导出更出色的人群,离不开优质的教育者。

在《弱点》这部电影当中,叔叔托尼最初将迈克尔送往学校学习,经过测试后,迈克尔的智商只有80,相当于一个六岁孩子的水平,他的平均成绩也只有0.6分。

同时,记录的资料里无法获取迈克尔的真实年龄,再加上这些信息,使得诸位教师都不同意迈克尔入学。

而橄榄球教练说:“这是个勇敢的孩子,勇于来到这里,勇于争取一个良好的教育机会。他以往去的学校,教育质量很差,使得他不能够接受教育。其他这种背景的孩子,根本不敢靠近我们的学校。”

儒家经典著作《论语》里提到“有教无类”,意为,教育的对象是不分人群和高低贵贱的。教育的本质,就是不分种族地教书育人。

几位教师的反对和抗议,无疑已经背离了教育的初衷,但是教练说,作为基督教,录取迈克尔上学,他认为这是一件再正确不过的事情。

坎坷的入学经历,白人普遍分布的温盖特基督学校,让贫困又无所依靠的迈克尔的内心更加自闭。

影片通过白人女孩的视角,将镜头投射在迈克尔一双开胶到不行的鞋上面,凸显出他的生存状况与经济能力,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迈克尔自卑的内心。

课堂上,女教师看到迈克尔的空白试卷,以及试卷背后画着的图,图为一个小男孩坐在一艘小船上,这让女老师提高了对迈克尔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