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一项最受欢迎,又最不受欢迎的运动

李从悠 https://m-mip.39.net/nk/mipso_7357147.html
你开始跑步的原因是什么?一个成年人为什么要花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坚持奔跑,然后把自己累到半死不活?为了减肥、健身?为了享受有氧呼吸?为了在朋友圈“晒跑”?还是单纯的因为自己享受跑步的快乐?又或者受疫情的影响,迫切需要运动来弥补活动不足的隐虑?对于一些人来说,跑步改变了肉体,磨炼了意志,释放了情绪,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去跑步,纯粹是因为跑步是全世界最容易实施的运动方式——不需要特殊场地,不需要器械,不需要队友,甚至,也不需要太多准备。跑步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领,在这项运动中,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抬起你的腿,迈开你的脚步,出发吧。撰文

何安安是什么让人类开始奔跑?被赞誉为“波士顿比利”的美国知名跑者比尔·罗杰斯(BillRodgers)曾经说过:“跑步是全世界最棒的运动,拥有最优秀的选手。它需要太多生理和心理上的能量,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当然,想要在马拉松比赛中获得冠军,必须要有挑战的意志和决心,但如果缺乏天赋,就会遇到更大的挑战。在这里,海因里希认为,人们在参加马拉松之前,必须要弄清楚自己是犬系还是猫系,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于犬系动物来说,奔跑是它们的本能,而再怎么训练,都不可能这样去要求一只猫。人类利用两足开始奔跑的历史极为悠久,至少可以向前追溯六百万年。在《人类为何奔跑》一书中,美籍德裔生物学家贝恩德·海因里希(BerndHeinrich)认为,非洲可能是人类开始奔跑的地方。在非洲平原上,刚刚进化成两足的人类祖先并不擅长奔跑。事实上,人类的两足奔跑一直被视为是进化史上的谜团——和四足比起来,两足奔跑显然更费体力。但不管怎么说,这种方式释放了人类的双手。《人类为何奔跑:那些动物教会我的跑步和生活之道》,[美]贝恩德·海因里希著,王金译,商务印书馆年5月版。这之后,狩猎的行为推动了人类的进化历程。跑步就是不断地追逐,无论你的目标是抵达终点,创下纪录,还是旁的什么。在真正的狩猎成为过去式后,人们开始追逐自己的同伴,成为赛道上的勇士,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获得梦想抑或是现实中的激励。就好像在奥运会上,人们会为运动员加油、助威、欢呼、喝彩,并由衷地为他们所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自豪。正如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一样,这种运动永无止境——人们总是期待着更高、更快、更强。生理上的因素会影响我们跑步的速度或者耐力吗?这个问题可能不那么好回答。海因里希发现,其中有太多的变量。当我们认为自己是因为不够高而跑得不快时,总会发现一个跑得更快的矮个子选手;当我们认为只有瘦子才能跑得更快时,也会发现一名肌肉发达的优秀选手。北欧选手曾经是长跑赛事中的霸主,但显然,这种情况在今天已经不复存在。更新一些的说法会认为,非洲的高平原环境能够筛选出最快、最强壮的动物和人,但这种观点同样不那么站得住脚。但并不是每一个跑步的人都渴望参加比赛。对于更多的人们来说,马拉松并不能代表跑步的全部。电影《莎拉宁愿跑步》()剧照。在现代社会中,跑步运动作为一种休闲健身活动,已经成为城市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漫步城市中的我们总能看到擦肩而过的跑者——无论男女,这些身着休闲运动服,脚踏跑鞋的人们,总是旁若无人地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之中。跑步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跑者可以通过长跑作用于身体进而提升自我的价值。与一般性跑步所能提供的获得健康、社交、娱乐、成就感、运动乐趣等功能相比,长跑运动还能够为跑者提供一种进行个人反思的空间,并有助于人们保持体型,发展友谊,应对情绪压力等。“希望一人独处的念头,始终不变地存于心中。所以一天跑一小时,来确保只属于自己的沉默的时间,对我的精神健康来说,成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功课。至少在跑步时不需要和任何人交流,不必听任何人说话,只需眺望周围的风光,凝视自己即可。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宝贵时刻。”这是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关于跑步意义的阐述。在成为一名“跑步小说家”后,村上春树平均每天坚持跑5公里。在这里,身体为个体提供了一种做自己的感觉。《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日]村上春树著,施小炜译,新经典丨南海出版公司年1月版。跑步:运动鄙视链的底端有意思的是,与中产阶层中成年人的热捧不同,在中产家庭孩子课外兴趣班运动类鄙视链中,跑步却是垫底的存在。运动类鄙视链:马术>高尔夫>冰球击剑>棒球/美式橄榄球>花滑网球>足球>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游泳>跑步。这条鄙视链清晰地凸显了“冷门”和“花钱”在运动“高贵”与否中的绝对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花钱本身就是休闲的表达方式。相比马术、高尔夫、冰球等大投入运动项目,跑步可谓是“进退得宜”。对于标榜专业的中长跑者来说,跑鞋、运动衣、防止受伤的各种配件(护膝、运动袜等)、运动手环等都成为标配。这些装备的价格贵得很贵,便宜的也很便宜。电影《小鞋子》()剧照。在影视作品中,跑步往往被视为是贫穷或者“非普娃”家庭的进阶之路。在同处于中产阶级的成年人和孩子群体中,跑步缘何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境遇?这很可能是因为中产阶层对生活方式理念的强调。对于中产成年人而言,跑步已经成为习惯化的生活方式,这种貌似个性化实际却从众的行为方式有助于表明其社会位置。我们如何生活,又如何成为自己?身体、衣着、饮食、兴趣爱好等共同决定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往往会让中产群体“忘记身体”,而跑步恰恰可以唤醒身体意识。相较于普通民众,过度理性的中产跑者往往更注重自身健康,在此基础之上,将是否“有利于身体健康”作为日常生活的评判标准,便也无可厚非。早在20世纪60年代,长跑健身就已经在中产阶级群体中流行。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欧美马拉松运动已变得高度商业化和普及化,这使得跑步健身在全球范围内被主要定位成中产阶级的休闲活动。正如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小学教育系副教授王健在《我跑故我在》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相比其他群体,中产跑者通过跑步这项运动取得的进步和成功,个人获得了更好的自我体验和价值感。我自己的变化,首先是自己对健康方面有了更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5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