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劝中国孩子初恋之后再留学

北京治疗痤疮好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04421470077907&wfr=spider&for=pc

我今天要提出的这个问题还有点敏感,容易引起争议,所以希望大家保持一种开放的、中性的态度,和我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

我是江西的客家人,80年代在山沟沟里学的英文,所以我的英文一直就带着一股浓重的江西口音。更有意思的是,我的第一个英文老师,原来是学俄语的,所以我那个英文更古怪地带着一点俄语的口音,非常搞笑。所以,我后来出国留学,留学回来在中欧商学院教书,我就一直非常羡慕那些讲一口纯正的加州口音或者麻省口音英文的人。后来我又给纽约大学教了三年本科,加入乔治·华盛顿大学,想在中国筹办一所分校,慢慢地,我接触了很多受过最好的教育的华裔,包括一些ABC(美国出生的华裔),他们那个英文讲得有多好,就不用多说了。

但是我发现,他们普遍比较脆弱,做个螺丝钉还可以,如果是让他们做有点开创性的事,就非常没有战斗力,超级不经打,跟我熟悉的那些中国的精英人物那种发自内心的信心、勇气,一路向前,百折不挠的行动力,根本没法同日而语。

文化认同与身份定位

考虑到这一层,我突然发现,我那口带着江西口音的英文,其实还蛮好听的。我就很纳闷,你们受这么好的教育,一路都是名校,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研究生,怎么会怂成这个样子?我一直非常纳闷这个问题,我就想啊想,想啊想,最后发现,也许是他们的自信心出了问题,归根到底,是他们的文化认同和身份定位的问题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什么行动力、领导力,都谈不上了。

(著名的SAT考场香港“万人坑”)

这是著名的考SAT的香港考场,香港亚洲博览馆,大家把它叫做“万人坑”。而今,稍微有点社会地位的人,北上广深,你要没个小孩在美国读书,那都不好意思出门,已经成为了中国中上阶层的标配了。

更不用说,最近随着竞争的加剧,大学不够了,还要去读高中,高中也不够还要去读初中,初中不够了,还要去读小学,恨不得从出生一刹那就送到美国去。

如果他们知道我刚才说的那个问题,他们还会这么费尽心机把孩子送出去吗?当然,这也给我们这个行业带来一个巨大的商机,各种培训班、各种辅导班,我就不多说了。

其实这个问题在一百多年前的年,胡适就提到了。他还在哥伦比亚读书的时候,就写了一篇《非留学篇》,文章很长,我这里只截一段,只看这一句话:

“以数千年之古国,东亚文明之领袖,曾几何时,乃一变而北面受学,称弟子国,天下之大耻,孰有过于此者乎!”同传表示很痛苦,如果实在翻译不过来,就算了。

以此形成鲜明的对比,大家知道十八、十九世纪大英帝国基本上占据了地球的一半以上可居住的面积,有很多出国担任公职的人,代表大英帝国统治这些殖民地的人,他们的孩子生出来后,他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送到哪里去读书?

送回英国去读书。所以,你去看奥威尔的传记,看吉卜林的传记,都有他们童年艰难地回到英国去受教育的这个记录。

所以,一个是把自己的文化弃之如敝履,一个是把自己的文化抬得无比的高,看得无比的重,这就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

有的人说,胡适这么说,是不是一个极端保守派?胡适可不是什么保守派,他回国之后就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的主张可是全盘西化,他在抗战期间担任中国驻美国大使,获得三十多个荣誉博士学位,这是什么重量级的人物,马云到现在也就一两个荣誉博士,胡适是三十多个。

其实胡适能这么说,说明他内心深处还是有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他还是想保住中国文化的根。

不像我们现在,像今天我在这里讲这个话题,我相信你们绝大多数人都目瞪口呆,怎么还有人说这样的事情?我的小孩我正担心他英文说得不太好,我正想着怎么安排他早点到美国去留学呢,怎么还有人跟我说这种事情?

语言、体育与婚恋

中国孩子到西方去,尤其是到美国去,最大的问题不是语言,因为语言很快,你词汇量上去后,基本就没有问题了。比语言更难的是文化,文化里面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体育,尤其是像橄榄球、篮球、冰球这种美国最流行的运动,肢体冲撞型的运动。我们亚裔没办法,先天不足,除非你是姚明,你是林书豪这样的,可以多得几分,一般情况下,顶尖的运动场上,是很难看到我们华人子弟的身影的。

但事实上,比体育更重要的是婚恋,这就回应一下俞敏洪老师前两天刚刚惹了一点小麻烦的观点:女性的择偶标准对于一个国家的男人、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的重要性,这个话其实没有错。

我们华人的子女在这个交友市场上,大家仔细看一看,看看这张图。我们华人的女孩子不会太吃亏,但是我们华人的男孩子就麻烦了,仔细看女人给男人打分,如果没有伟大的华人的女孩子给华人的男孩子打一个高分,我们华人男孩子基本上就没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