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惑太多,选择太多,于是,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就像是被囚禁的小鸟,总有种渴望冲破牢笼飞向自由的欲望。可是,当有一天真正得到飞翔机会时,却怎么也张不开翅膀。我想,这并不是不敢,而是迷茫了,因为在从一开始强烈的挣脱反抗中,已然慢慢失去了清醒认识自己是谁的本质。
这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看《阿甘正传》这部电影了,除了对于汤姆·汉克斯演技的佩服,更多的是沉迷于电影人物阿甘的传奇人生。
与其说传奇,倒不如说是理想,有点与现实脱轨的理想化生活,总在挑拨着观众敏感的神经。阿甘智商的低下,并没有影响了他生活水平的高低,反而因为这种不用通过绞尽脑汁算计的简单直白的人生道路,恰恰给了荧幕外观众诸多思考。
生命中最可悲的,不是没有一个人愿意聆听你的故事,而是你从来没有故事讲给别人听,因为,你总是希望在别人眼中树立完美形象的刻意,倒不知不觉的弄丢了自己眼中最初的模样。
所以我喜欢电影里阿甘的率真,也喜欢阿甘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执着,这是当下快节奏社会发展中,人们最缺乏的初心。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这样一部看起来平平无奇的电影,居然可以在当年奥斯卡颁奖礼上击败《肖申克的救赎》,并一举拿下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导演在内的六项大奖。其实,除去故事之外,《阿甘正传》里面包含着一种内在的精神,它并不是一味强调外部环境对于塑造人的重要性,它自始自终都在朝着人内部精神与思想靠拢。
阿甘的平淡生活与美国的很多大事件多次重合,无疑是增加了这部电影的喜剧效果,而当把慢慢被现代人丢弃的传统精神与道德观念,重新在阿甘身上体现时,这就像是创作者们给狂热且物欲横流的社会,泼了一盆凉水,然后告诉大家,在你还不清楚自己是谁之前,就着急的想要闯荡世界,完全是痴心妄想。
你觉得你很迷茫,那是因为你从来没有停下来想一想,你追求的生活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1
《阿甘正传》这部电影,改编自美国作家温斯顿·格卢姆于年出版的同名小说,而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二战结束后的三十多年间。
那是美国思想最为活跃的时候,也是现代理念与传统道德强烈碰撞的时候。当飞速发展的科技,成为引领社会进步的标志时,原本应当重塑的精神与信仰,却在不断被人们抛弃,于是,丧失追求目标与生活希望的人,时刻处在精神崩溃的边缘。
基于这种社会背景创造的《阿甘正传》,却拥有着一反常态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内容。阿甘不再具有高大威猛的英雄形象,他的智力只有70多,远远低于常人,出生在单亲家庭,让他缺乏完整的亲情呵护。
这种人物设定,让电影从一开始就具有反传统,反英雄,反主流的基调,而故事所执着的,并不是串联了多少美国著名的大事件,它的焦点在于,阿甘对于自我的清晰认知,对于外部环境的筛选抵制,对于传统精神的回归坚守。
电影采用回忆的形式展开,一张长椅上端坐的阿甘,对着同样坐在椅子上的路人讲述着他的故事,虽然,这些路人换了一波又一波,可是,这并没有中断阿甘故事的继续。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的交替使用,为我们营造了参与者与旁观者两种角色。当然,这并没有造成故事内容的断层,相反,阿甘对于自己经历事情的讲述,让他既能够融到时代中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份子,又能够跳出来成为窥探时代与人的第三者。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样的。”
正如阿甘母亲对阿甘说的这句话,未来是不可知,能把握的只有当下,因此,在阿甘的成长轨迹中,每一次的生活插曲,甚至是与大事件的相互关联,都被导演安排的那么平静且具有生活化,丝毫看不出违和感。
无论是从上学到参军再到捕虾,还是最后放弃一切后对于家庭的回归,都在给观众一种完美人生的展示,我想,大概很多观众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一个傻子,怎么可能拥有如此完美的人生?
我想,能够产生这种疑问的人,基本上是对于当下生活方式不太满意的,而困顿与迷茫交织的生活中,虽然前路依旧很长,可却在该迈哪只脚的时候犹豫不决。从当下现实出发对照阿甘的生活就会发现,我们大多数的痛苦并不是外界强行给予的,而是自我内部冲突造成的。
2
在电影中,珍妮问阿甘:“你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呢?”阿甘反问道:“难道,我就不能想成为我自己吗?”
或许,正因为这句话,观众才会慢慢明白,阿甘所有传奇人生创造的前提,是因为他从来就没有想过要成为被世俗定义的那种人,而是一心想要成为自己眼中的自己,这是在生活前进路上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撑。
所谓的精神,更多的是在自我内部冲突时,可以不受外界支配的重塑内心秩序。
凭借长跑特长上大学,他执着的把目标放在橄榄球上,虽然,他不懂什么叫做目标,但是,他却一直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他之所以能够满足且不患得患失,是因为并没有把这种单纯的目标给物质化。
在我看来,此时的目标已经是一种阿甘的内在精神坚守,并没有与外部的利益产生关联。
在战场上,对布巴友谊的看重和承诺的履行;在事业上,对捕虾过程的享受和钱财的看淡;在爱情上,对珍妮始终如一的保护与爱恋;在亲情上,对母亲养育和照顾自己的感恩,阿甘都在怀着一颗平常心对待着任何事情。
平常心不代表不重视,而是因为有明确的行动目标和行为目的,所以才能不慌不忙的应对自己遇到的任何事情,而这种平常心正是荧幕外观众所缺乏的。
时代在飞速发展,物质极大富裕的同时,也在不断膨胀着人们的欲望,于是,大家总想着大展拳脚的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可是回过头来想想,我们是不是经常都在选择,却从来没有行动?经常都在羡慕,却从来没有争取?经常都在抱怨,却从来没有反思?经常都在做着别人眼中的自己,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眼中的自己应该是什么样的?
阿甘智商很低,但对待生活的情商很高,而通过他不经意间创造的理想生活,却与珍妮和丹中尉的窘迫人生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整部电影中,只有阿甘一个人在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有追求荣誉,没有沉迷物质,却总在完善着自我内部精神。
这时候,我们不难看出创作者拍摄这部电影的真正意图,他利用阿甘的人物形象和理想生活,在不断地追忆往日的传统价值观念,也试图重塑过去的朴素精神。
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重新肯定了旧的道德及社会主体文化,宣扬了60年代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它又否定了其他前卫的新文化。我想正是基于此,它才能深得美国民心——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
二战之后的美国,经历了将近六十多年的社会变革,当这部影片终于在年上映的时候,将过去发生的大事件基本囊括了进去。这时候,思想趋于稳定,精神渴求回归,原本的非主流情绪在经历变革后朝着主流靠拢。
我想,影片更多的不是通过大事件与荧幕外的观众产生联系,它更重要的是想在思想上与观众产生共鸣,从而让观众在物质利益至上的压力下,逐渐获得精神的提升。
传统价值观念中的坚持、勇敢、正直、无畏、诚实和守信,应当继续发扬;而对于社会精神的塑造,更应该跳出物质的束缚,回归到朴素的生活方式中;至于个人,回归自我初心,只管耕耘,总是会有收获,我想,这才是真正的主流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