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生眼中的另类孩子,到美国后变得

北京中科刘云涛 http://www.znlvye.com/bybl/245.html
RebeccaYang毕业院校:HebronChristianAcademy录取院校:UW-Seattle/BU/UofToronto/PepperdineU———正儿八经的分割线———1啦啦队助威体育狂欢今年5月份,我就高中毕业了。回想高中四年,除了学习,我还参加了最喜欢的啦啦队,还有网球,篮球等,我觉得这些活动都特别意义。我非常喜欢啦啦队,我们属于橄榄球啦啦队,平时训练强度其实不是很大。还有一个是竞赛啦啦队,她们的训练强度比我们要大很多,电影上大多也都属于竞赛啦啦队。平时放学之后我会参加啦啦队训练,一般都是每天两个小时,具体还要看教练的要求。因为体育项目在这边非常隆重,每场篮球赛,橄榄球赛我们都会去参加助威。每周五晚上会有全校橄榄球赛,所有同学都穿上粉色的衣服,有的男生会在胸前用粉色的笔写一些支持自己队友的话,还有同学还会把头发染成粉色,啦啦队会带上那种粉色的蝴蝶结。橄榄球开始前,啦啦队会搭人梯站起来拉横幅,而所有橄榄球队员会站在横幅后面,比赛一开始,橄榄球队员就会冲破横幅跑出去,这是每一场比赛的传统项目,那种狂欢的气氛就会让人很嗨。啦啦队会在比赛间隙表演健身操,和观众互动,扔球等等。我一般一年会做两个活动,啦啦队是我一直坚持的,另外一个活动我就每年换一下,比如我第一年啦啦队和网球,第二年啦啦队和田径,今年我又做了啦啦队和音乐剧。我觉得只要有精力的话,可以多尝试一些。我还是学校Beta俱乐部的主席,这个俱乐部对GPA有要求,必须达到要求才有资格入选,我们每周都会策划一些活动,和同学们一起参加志愿者活动之类的。我也参加过数学俱乐部,其他各种志愿者项目,我非常喜欢小孩子,也经常会去教堂教小孩子。2多伦多大学vs华盛顿大学最终没有选择多伦多大学是因为加拿大比较冷,而且我在美国生活这么长时间,还是很喜欢美国的文化氛围。我觉得选择一个大学不是看他们的学术和排名,而是要看这个学校能带给我们什么,在这所大学会不会不开心。就比如华盛顿大学西雅图有橄榄球赛,有很传统的一些活动,但是多大没有,他们也有活动,但就是没有很传统的,可以真正了解学校文化的东西。另一个方面原因是我当时把所有申请学校自己排了个名,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其实排我心中前五。我不是很注重排名,其实排名无非就是找工作好看些。而且就算看大学排名,华大在美国口碑也很好,是一所实力很强的研究型大学;尽管美国USNews综合排名华大排59,但世界排名第10,还在耶鲁前面。我大学想读商科,虽然说我数学比较好,但我不太愿意学STEM那种理工科,研究型的学科,我更喜欢文科方面,我也喜欢和别人打交道,商科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广。我愿意为它去复习,去背,所以我觉得自己有兴趣的东西,一定要当作专业来学。3标化是我心中的一道疤我的标化成绩并不高,大学录取我可能在于我的文书和活动。文书里面我写的是能带给我影响和人生转折的一些变化和感受。虽然我不喜欢阅读,但我比较喜欢写,文书方面还好。也有的同学说活动憋不出来,而我的活动却写不全。我觉得活动还是要提前一项项记录下来,申请的时候才不会忘记。申请中最纠结的就是我的标化成绩了,考SAT期间特别痛苦。我有劲头去备考,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阅读总是做下来,我阅读是个大问题,我不喜欢阅读,好不容易静下心来读完,我又不太理解什么意思。我家人也觉得我必须先把SAT考出来,让我放弃了UCLA和NYU的夏校,因为这件事情我们弄得不是很愉快。因为我考的不够高,我当时就很焦虑,我就想我这活动好有什么用啊,学校看成绩不够也不会要我的,那段时间就很伤脑筋。如果SAT再高一些,我可能就会申请到我更喜欢的大学。4学校的一切都是那么适合我当年选Hebron是因为它是第一年招国际学生,我们一起入读的只有三个中国学生,因为中国人很少,语言环境就很纯正。我们学校位于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北部,虽然位于南方,但是黑人比例不多。学校周边属于基督社区,这里生活的人民都非常热情,非常友好。他们时常会跑来跟我聊天,而我又是那种特别能聊的人,所以在这边的朋友还是很多的。因为我们是基督学校,学校一般有什么新鲜事,大家都会传开。我到学校的第二个星期,就有女同学家长邀请我去家里玩,还开了一个派对,之后我的朋友圈就慢慢建起来了。学校的老师也很好,非常关心、体贴学生。我们学校的数学很强,英语也很好,老师对学生支持比较大。比如我不太喜欢阅读,十年级的老师非常“强势”,给我们安排读好多好多书,第二天就要去发言,听上去很折磨人,但实际上长期下来,对我来说还是有好处的。很多中国学生不太愿意听圣经课程,我却非常喜欢,因为这个课程会教你怎么做人,怎么对待生活上的一些事情,虽然可能不太算是学术课程,但我觉得对我性格塑造特别有帮助。5相亲相爱一家人我的第一个住家对我非常好,颜值也很高,我们平时会像一家人一样,所有东西都是随便拿,随便用,住家哥哥和我一届,平时都会一起学习,我不懂的问题随时问他们,他们都会给我解答。我另外一个住家姐姐明年十月份结婚,也邀请我去。她就像天使一样,特别的无私。我们经常去做一些大家都很想做,一个人又不敢的事情,比如我们一起去挑战了高空跳伞。住家妈妈还陪我去西雅图访校,我自己把握不好,爸妈也不是很懂,住家妈妈就会帮我看这个适不适合我,在这方面住家妈妈对我帮助很多。她还是基督信徒,每天都会读圣经,也会读给我听,就像读给自己的孩子一样。她真的就像我妈妈一样,随时都会跟我讲为人处事的道理,比如说我哪件事做的不对,做的不够好,她从来不会生气,她会跟我聊,告诉我应该怎么做,还有礼仪方面的事情都会跟我讲。每周我都会跟她去教堂,我没有不适应,反而觉得很好。一开始觉得听神父在那边讲东西是浪费时间,可能是因为刚开始听不懂。因为我们学校也有圣经课,慢慢的上下来,就会对圣经里面的故事比较了解,神父在讲的时候,知道他在讲什么,从他们的话里,就会知道做人的一些道理,就会觉得非常有用。我现在是自发的想去教堂。之前国内的时候周日就会睡过去,但现在周日早起一点,在心灵上做个净化,就会很舒服。6中美教育差异大现在再想想当年为什么来美高读书,应该是我不太适合中国的教育制度。我特别喜欢与人交流,初中的时候经常会和外教聊天,而外教老师也会优先推荐我参加一些活动。而不同于同学们的英式英语,我个人比较喜欢美式英语。可能各个方面都和同学们不太一样吧,同学们和我渐行渐远,让我变得格格不入起来。那个时候自己就很压抑,觉得不能释放自己的个性。而来了美国之后,我和老师、住家关系都非常好,朋友圈也打得非常牢固。我觉得美国比较包容,他们可以接受任何东西。在美国这边,大家都非常喜欢我,但在国内,同学们就会觉得我爱炫耀,就觉得我像个疯子一样。7美高教会我的留学这几年,我最大的收获应该就是自控力变好了,为人处世也更成熟,当然也变得更独立,做一些事情也不用再靠爸妈。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肯定有很多方面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过我觉得来美国应该去感受当地的文化,打开自己的视野,要尊重当地的文化。比如周日没什么事情,完全可以去教堂。如果确实觉得自己有好多事情要做,那也是情有可原,住家同意的话,也可以不去,但要学会和住家沟通。学习方面的话,我建议还是少看手机,学习都会好。我有几次没考好,就是因为手机看太多了,对我影响蛮大的。等上大学的时候,我经常看的一些社交软件要不删掉,要不关掉提醒。学习的时候,再也不把手机放在旁边,会放在别处或直接关机。当然,肯定要好好学习,还要学会时间管理,如果没有手机,我就能静下心来,学习效果就会非常好。一切先从拿开手机做起!Rebecca是一个活泼开朗,美丽大方的女孩子。在国内的传统教育里,学生从小就被要求毕恭毕敬、谨言慎行,缺乏勇往直前、敢问敢说的精神。Rebecca的特立独行在国内让她倍感压力,在国外却是挥洒自如。这就不得不提美式教育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这种教育理念是把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去培养,学生在这种教育体系里能够获得最大的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选择权利,包括选择课程、选择老师的权利,都能得到很大程度的尊重,学生们都有很大的自主性。所以在美国教育体制下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有干劲、冲劲,不懂就问,想说就说的人。正如一位中国学者眼中的雪莉-桑德伯格一样,“如果20年前,你问我,桑德伯格以后会不会有出息?我会断然否定,可事实呢?她不仅是哈佛最优秀的毕业生之一,还是福布斯最有权势的女性之一。”说不定,现在国内传统学生眼中“爱炫耀”、“另类”的Rebecca,在美式教育的熏陶下,将来也能成为第二个桑德伯格呢?加油,Rebecca!注:雪莉·桑德伯格:Facebook首席运营官希伯伦基督学院(HebronChristianAcademy):美国东南部最大都市亚特兰大东北部的白人区达丘拉市,距离亚特兰大市中心仅35分钟车程。该校对学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