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与我一样,几乎每年某个时期,会找出《阿甘正传》重温。我这里所说的“某个时期”,可能是指片荒了,一时不知道看什么影片,不如索性复习经典,也可能是指人的踌躇时,不明眼前道路,猜不透将来。
伟大的年,上帝想看电影的的年份,国内有《活着》、《大话西游》、《阳光灿烂的日子》、《重庆森林》等佳作集中出产,国外有《肖申克的救赎》、《低俗小说》、《燃情岁月》、《这个杀手不太冷》、《真实的谎言》、《狮子王》当时的好莱坞颁奖季,龙争虎斗,群雄逐鹿,奥斯卡最后给了《阿甘正传》,而非《肖申克的救赎》。
此结果,让人一度理解为前者“政治正确”的原因,事实上,多年后回望,《阿甘正传》的各方面都实至名归,它阐述的世界更宽广,经得起多种不同的解读,热爱它的人均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热爱点”。
某种程度上,《阿甘正传》和《肖申克的救赎》有相似之处,它们传达出相同的正能量信念:一生坚持做一件事。如果一定要说电影教会了人们什么,无非就是明白执着的意义。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阿甘、安迪他们坚持到底,凡事总能成功解决,电影讲的道理并不深奥。
在我对电影发生浓厚兴趣的年龄,《阿甘正传》的名字和文学作品《百年孤独》一样地响亮。第一遍看,冲着剧情而去,顺便记住了汤姆汉克斯这个不错的演员,后来每次看,或多或少会获得另一些奇妙的观感——体现在,不仅能够拾取初次观看错过的、关键性的历史镜头。
而且,很多与阿甘产生联系的物什,看似不显眼,却有着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好的电影具备这种魅力,让你每次观赏有新的、不同的惊喜体会。
由此,看的次数越多,越觉得导演狼子野心,根本不满足于年拿个奥斯卡奖就算了。《阿甘正传》对后来电影作品的影响也是深远的。韩国电影《假如爱有天意》,男主角俊河往返多次去救战友,显然是阿甘的越战情节再现;
《阿飞正传》里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够一直的飞呀飞呀,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时候——这明明是说阿甘;《搏击俱乐部》里,布拉德皮特也调侃了一句:run,forrest,run!
电影里的阿甘傻人有傻福,橄榄球运动、长跑、参加越战、打乒乓球……人生处处开挂,可他的一切全很顺利的吗?至少感情上不是。他打小爱的那个姑娘,一生离经叛道的珍妮,是他身上唯一的悲剧之源。
多少人羡慕这个珍妮,不管你是逃跑、叛逆、痛苦、流离失所,总有个傻阿甘在等你回来。可价值观不同的她,一直抗拒象征美国传统精神的阿甘,差不多在生命的末尾处,才短暂地由阿甘陪同着走向尽头。
不同于英雄电影的主人公,应该很少有人愿意成为阿甘,即便是想成为他,不过是艳羡他那些梦幻般浪漫的幸运。而阿甘的幸运不是没有前提的——你瞧他蠢萌似的、犹如赤子的专注,在时代背景下执着践行自己的理想主义,这种因努力而来的幸运,本身就浪漫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