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战俘济南娶妻生子,后半生以中国人自居

“我的根在中国,我 在中国母亲的怀抱,将来骨灰要撒进黄河。”

年的一天,被中国人民亲切地称为“老温”的温纳瑞斯,在山医院与世长眠。按照他的遗愿,老温的家人们将其安葬在济南的一个公墓中,中国红十字会等单位先后给其敬献了花圈。

从此以后,济南人民再也无法在街头看见这位骑着自行车的外国老头,金发碧眼的老温在山东大学担任外语教授多年,他的学生们永远地失去了这位老师。而与之一同消散的,是上个世纪国与国之间的政治意识交锋过往。

因为老温的身份非常不一般,他是 中被 俘虏的美国士兵之一,但他与其他的21人(含1名英国士兵)选择了留在中国。当然了,这22名英美士兵各自的命运不同,而老温无疑是他们中间的人生赢家。

的旅华导演王水泊,曾根据这22名英美士兵的身世过往,拍摄了一部名为《他们选择了中国》的影片。这部片子运用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在短短的60分钟内再现了这些战俘的心路历程,揭示了他们在两种意识形态面前的艰难抉择。

仅仅看片名,或许我们会以为这是中国人的自我标榜和自我感动。但事实上,这部影片在国际上斩获了诸多大奖(在美国就获得了5个奖),但是在美国本土依旧属于“禁忌话题”。那么,这22名英美战俘各自的命运到底如何?被誉为“人生赢家”的老温又因何得以善终?

这件事情,还要从 中美军的一项政策说起,它真正地打脸了英美等国。

美军提出的一项政策,狠狠打了自己的脸

“战俘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最终归属地,无论是返回自己的家乡抑或是在被俘获的地方定居,都不得以任何理由进行阻拦。”

在 即将结束时,美国方面考虑到“有一些 战士或许想去台湾”,于是配合台湾方面坚持出台了这样一项政策。我国最终在战俘方面与美方达成一致,认同了他们提出的这项政策。

不过,令英美两国始料未及的事情出现了——21名美国大兵和1名英国士兵,受到 的感化后,选择留在中国生活。

我军对待这些战俘的方式是十分温和的,所依据的条例为年11月14日发布的《对战俘工作指示》原则,要求各大部队“严格执行宽容对待战俘的政策”。

英美等国的战俘在我方军营中受到了优待, 全面保障其衣食住行等问题,而且竭尽所能地提供 的医药配备,帮助那些受伤的战俘尽快恢复身体。同时,根据留在中国的“老温”等22名战俘回忆,他们在中方军营中的生活并不像美国人所宣传的那样恐怖。

“这里不存在体罚与责骂,管教干部都十分宽容,即便我们犯了错误也往往采取沟通的方式进行教育,最多就是关一关禁闭。在这里,我们这些战俘不仅拥有充足的时间学习,还能进行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因此,战争结束之后,这些被 管教人员感化的战俘,选择留在中国生活。除了英美等国的22名士兵外,还有几名比利时人以及名韩国籍士兵,他们也都选择加入中国。在美军高层看来,韩国人加入中国还说得上“情有可原”,美国和英国士兵加入一穷二白的中国,简直就是不可理喻。

于是,美方高层给这些战俘90天的时间“冷却大脑”,同时派出了巧舌如簧的神父和牧师进行劝诫。但最终的结果还是出乎他们的意料,这22名被 俘获的英美战士,铁定了心要留在中国生活。

英美方面虽然很是无奈,但也不能出尔反尔,只能按照规定将这些人留在中国。不过,他们在回到西方进行宣传时,为了找回颜面宣称这些人为“被洗脑的受害者”、“被蛊惑的卖国者”。尤其是二战以后的美国,在国际上与苏联进行冷战,在国内则奉行“麦卡锡主义”,对共产主义阵营国家可谓是恨之入骨。

由此,这21名美国战俘和1名英国战俘的亲人备受煎熬,他们在国内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不过,这些选择留在中国的战士们的感受,与英美两国所宣传的一点都不一样。在《他们选择了中国》这部影片中,我们能够看到这些英姿勃发的年轻人,他们率真的眼神中流露出对社会主义的向往。

尤其是其中 的一名黑人战俘,他对中国的支持和向往是最为强烈的。他在谈到中国的生活时,充满感激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表达了他对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感谢。

“在中国生活的日子,是我一生中所见证的彻底的平等,许多不同种族的人无差别地生活在一起。”

在战俘营里, 战士们同意按照美国的方式给这些士兵做饭,还在感恩节和圣诞节将他们集中在一起庆祝。甚至,我们的部队允许他们自由通信,不采取任何的干扰措施。这些战俘不仅能自由地阅读来自西方的报纸和杂志,还能进行棒球、橄榄球等经典的美式运动。

在 的战俘营里,中国人为这些被俘获的士兵举办了世界上少见的“战俘营运动会”,当他们穿上统一的服装、扛着各自的旗帜走上运动场时,很多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在中国,他们都叫我们‘同志’,我们也都称呼他们为‘同志’。”

年2月,周恩来总理带着温纳瑞斯等22名战俘,来到中国的首都北京参加会议。会上,中国政府授予他们“国际和平战士”的光荣称号,随后将其送到山西省太原市进行集中学习,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一年以后,这些人在北京红十字会的统一安排下,有了四种谋生的选择。

“上大学、去工厂、下农场或者是在家赋闲。”

大部分的“和平战士”都选择了去工厂当一名工人,这在当时的中国是十分光荣的职业,包括我们今天要讲的主人公温纳瑞斯也是如此。当然,此时的他已经被中国工人按照中国人的习俗,十分亲切地称呼为“老温”了。

但是,从年到这11年间,除去一名已经病故的战俘外,还有18人先后申请离开中国。他们离开的原因十分复杂,有些人是因为想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也有些人是因为无法适应中国的生活。

我国政府充分选择这些人的选择,奉行的是“来去自由”的政策。不仅竭尽全力帮助他们联系到各自的家人,还给足了这些回国战士的路费以及部分生活费。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选择在英国和美国定居,也有几个人去往第三国居住。

遗憾的是,这些离开中国的战俘们命运都不大好,他们回国之后遭到了十分严格的审问。这些人在英美等国找不到工作,也被扣上“带着任务回国”的帽子而备受歧视,其中有2人甚至被关进了精神病院。

在当年选择中国的22名英美战俘中,只有一直留在这里的老温结局 ,他在中国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

从造纸厂工人老温,到山东大学教授老温

年以后,选择到工厂成为工人的温纳瑞斯,被安排到了山东省济南市造纸西厂工作。从此以后,他就和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里也是老温 的埋骨处。

温纳瑞斯一开始,还担心自己的工友们会歧视自己,但他进入厂区工作后发现没有这回事。工厂的其他工人虽然对美国十分憎恶,但他们在得知温纳瑞斯拒绝回到美国后,很是照顾这样一位“和平战士”。

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大家都觉得“温纳瑞斯”这个名字实在太拗口,就称呼其为“老温”。身材高大的老温很是温和,厂里的年轻人都喜欢和他一起玩耍。既然来到了济南,那娱乐的方式就不能是美国那一套了,工友们闲下来很喜欢和老温打扑克牌。虽然扑克牌是西方传过来的,但玩法早就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老温经常输给工友们。

当时的人都比较单纯,打扑克牌也不赌钱,谁输了就请客吃饭喝酒。老温的工资虽然和大家差不多,但这个金发碧眼的家伙也从不赖账,每次都乖乖地掏腰包请客。他打扑克牌的技术虽然不咋地,但酒量却着实不错,一群人在一起也蛮开心的。山东人本来就热情好客,而且对酒量好的人有着天生的好感,一来二去,厂里的人都喜欢上了这个美国来的小伙子。

老温在下班之后也没闲着,他积极地利用手头的教材学习汉语,坚每天学习两到三个汉字的发音和书写。日积月累之下,这个原来只能磕磕绊绊与工友们交流的小伙子,汉语说得越来越流利了。而且,他在后来还能熟练地书写汉字,甚至可以写一段简短的日记。

正是在造纸西厂的工作经历,使得老温得到了深造的机会。年,在工厂的领导和同事们一致推荐下,中国红十字会报送他到中国人民大学读书。在长达4年的时间内,老温先后学习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等核心课程,成功地获得了人民大学的结业证书。

从北京回来之后,老温要求继续回到济南造纸厂工作,他没有与其他人一样选择离开中国。听说读大学的老温要回来,造纸厂的老伙计们都很高兴,他们还特意摆上一桌酒宴为老温接风。

“老温老温,你年纪也不小了,该找个姑娘结婚了!”

工友们见孤身一人的老温没有亲属在中国,纷纷为其张罗婚姻大事。其实他很早就结过婚,对象是一位山东姑娘,不过,她后来患上肺结核不幸去世了。非常遗憾的是,夫妻二人并未养育子女,这也是工友们不断地劝说老温结婚的重要原因。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中,子嗣有着非常高的地位,没有子嗣的人生是不完美的。

年下半年,工友们给老温带来了一位32岁的山东妇女,她叫白锡荣。之所以称呼其为“妇女”,并非是她过了而立之年,而是白锡荣此前有过一段不幸福的婚姻,她现在离婚独自生活。老温在见到白锡荣本人后,决定与她相处一段时间再说。

“老温,你可要想好了,我还有4个孩子!”

白锡荣见老温态度十分诚恳,也没有隐瞒自己的情况,大大方方地告知他自己有4个孩子在身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位妇女生4个孩子其实也不算多,那个时候养娃的成本远不如今天。老温想了想,又与白锡荣相处了一段时间,觉得这位山东女子不错。

于是,两人在年正式结婚了。看到老温有了自己的新家庭,济南造纸厂的工友们都非常高兴。那个年代的人质朴又真诚,他们十分热情地为老温张罗婚事,按照中国人的习俗又是买鞭炮、又是摆大席,总之搞得非常热闹。婚礼上,老温和妻子白锡荣还收到了十分贵重的礼物——每人一套毛主席像章。

年夏季,老温的大女儿出生了, 次做父亲的他很是兴奋。不过,他思来想去不知道给女儿取个什么名字,尤其是在姓氏方面很犯难。按美国的那一套方法去取名字肯定是不行的,但他自己也没有中国姓啊,难道跟着妻子白锡荣姓吗?这对中国人来讲好像也不太像话。

“老温老温,我看呐,姑娘就干脆姓温吧,反正大家都叫你老温!”

就这样,在工友们的帮助和提醒下,老温正式给大女儿取了一个中国名字:温绍霞。两年以后,他们的儿子温绍磊又来到了 ,儿女双全的老温乐得合不拢嘴。就这样,老温一直在济南造纸厂工作到年,他们一家7口人生活得十分平淡幸福。但年纪大了的老温,逐渐无法适应厂子里高强度的工作,于是,山东大学对他伸出了橄榄枝。

从这一年开始,老温正式地被聘请为山东大学外语教授,精通中文和英文的他专门教英语口语。中国红十字会看见他们一家7口挤在宿舍里生活,不久后就为其提供了一套多平米的房子,并且让其享受教授级别的待遇和医疗条件。

此时,中美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缓和,阔别家乡已久的老温曾3次回到美国探亲。他的归来引起了美国人民的极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