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举行的东京奥运会上,侯志慧在女子49公斤级比赛中轻松夺冠,并创造了抓举、挺举,总成绩三项的奥运纪录。随后,李发彬、谌利军分别获得男子举重61公斤级和67公斤级金牌。中国举重队以三战全胜的成绩,展示了中国力量的绝对优势。
抓举和挺举的区别为:抓举是一次性将杠铃直接举到头顶的位置;而挺举则有两个分解动作,先把杠铃举到双肩,身体站立,再举过头顶;抓举和挺举都是采用三次试举的最高重量为成绩。此外,“李发彬举公斤杠铃金鸡独立”的话题还冲上热搜榜,原来,李发彬在第一次挺举提铃上举后,为调整重心一度单腿站立、右腿悬空,成“金鸡独立”状,最终稳稳站定。这次有惊无险的试举也成为整场比赛的分水岭,为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对此,李发彬解释道:“当时重心偏了,这是个错误动作,当时已经没办法了,只能这么调整……好在我核心力量强,硬掰过来的。”相比之下,谌利军的比赛则更显一波三折。在抓举落后对手6公斤、第一次挺举落后5公斤合计11公斤的差距下,谌利军第二次挺举直接加了12公斤,最终举起公斤的重量,完成了不可思议的大逆转,并打破了挺举和总成绩两项奥运会纪录。连续三块金牌,也让举重再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焦点,不过,尽管如此,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人对于举重存在一些误解,比如举重受伤风险很高、举重会把人压矮等等,那么,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对此,国家体育局曾多次辟谣:举重不会让人变矮。一系列调查研究也证明,举重练习并不会影响青少年身高发育。相反,举重的练习能够促进增高。
之所以我们看到的举重运动员身高都不高,是因为教练倾向挑选矮个子和重心低的运动员。举重比赛的级别按照体重来划分,因此矮个运动员在相同的公斤级别下优势极大。同样都是80kg级别,一个cm,一个cm,肌肉的质量不一样,举重时做的功更是完全不同。矮个子运动员会有很大优势。
那么,举重是不是很容易受伤呢?如果是进行合理的举重训练,是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受伤的。国外曾经有媒体刊登文章表示,举重运动员每小时训练的受伤概率是2.6-3.3次,而长跑运动员每小时的受伤概率为2.5-12.1次。长跑的受伤概率反而比举重还大。
只要不是使用错误的动作训练,或者是频繁地去冲击极限重量,举重是不容易受伤的。所以运动员训练时前期练的不是力量,而是标准姿势动作,并且需要注意手腕和腰部的防护。并且在训练时往往遵循先学简单动作,再学复杂动作;先学分解动作,再学完整动作的标准。不过因为奥运会属于竞技体育,所以运动员的受伤概率也比较高,因为运动员会经常冲击自己身体的极限。
此外,举重对躯干稳定性和身体协调性要求极高,练习举重,可以增加躯干稳定性,防止各种与脊柱有关的体态问题。很多其他运动项目比如田径、橄榄球、标枪等,都会在训练计划中加入大量的举重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