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第18届亚运会七人制橄榄球女子决赛中,中国队杀入决赛,最终获得来之不易的亚军。“七人制橄榄球”在中国算是一项毫无认知度的项目,中国女子橄榄球队的队长闫美玲说,“我爸爸妈妈顶多知道这个球是椭圆形的”。
英式橄榄球不带护具,全靠肉搏。这些女孩,常年伤筋动骨地进行着奔跑、冲撞的训练,她们都是谁?我们跑去了河北迁安,在那片绿茵草地上,找到了这些征战亚运会的女孩们。
左起:于晓明(山东)后锋;于丽萍(山东)前锋;王婉钰(江苏)后锋;陈可怡(四川)后锋;高月影(江苏)前锋;徐晓燕(山东)后锋
左起:闫美玲(江苏)后锋、队长;陆媛媛(安徽)前锋;孙彩红(江苏)前锋;杨敏(江苏)前锋
迁安在过去是个县,地属唐山。这里离北京两三小时车程,距印尼首都雅加达五千多公里。不过橄榄球国家队的姑娘们说,这个月月底,她们去雅加达参加亚运会前,会按照惯例飞一趟广州,适应一下气候环境。就在一个多月前,这支由二十八名正式球员组成的女队在迁安的奥体中心正式成了形。在成立仪式上,她们的名号是“中国女子橄榄球亚运之队”。实际上,最终只会选拔出12名运动员参加本届亚运会。
这并不是中国女子橄榄球队第一次以大型赛事的名义进行整编。五年前,一支名为“中国橄榄球奥运之队”的队伍在北京选拔成立。当时,她们的备战目标是年的里约奥运。那一年,七人制橄榄球首次正式在奥运登场,成为比赛项目。
双人举托一名队员高空接球,是七人制橄榄球中的经典荷尔蒙场面,常出现在争边线球的时刻。
而直到今天,“七人制橄榄球”在中国都仍是一项毫无认知度的项目。我们对“橄榄球”的印象至多停留在美国青春片里那些高大英俊的四分卫,或是体育新闻里NFL联盟令人咋舌的转会金上。几乎没有人知道中国有一群练英式七人制橄榄球的职业球员,更别提这个群体中还有大量年轻女运动员存在。
用队长闫美玲的话来说,“我爸爸妈妈顶多知道这个球是椭圆形的”。
若要追溯历史,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七人制橄榄球便传入了中国,但一直以来,它至多算是某些体校,或者大学学生社团的休闲项目,只有少量的职业化球队在扛着这个冷门项目举步维艰。直到年,国际奥委会的一纸决议才把这个项目打捞起来,让它搭上了“举国体制”的列车,也将一批懵懂的年轻姑娘领入了未知的人生岔路口。
顶斯克兰,有一方前掉球之后争抢球的一种形式。
1.
陈可怡就是从五年前的那支“奥运队”里留到现在的。
她是四川女孩,高大白净,在队里打后锋边卫。我们在她老家泸州的媒体上找到了不少关于她的新闻,而这些短小的地方通讯几乎是这支橄榄球女队目前为止所获得过的最密集的曝光。
泸州没出过什么体育名将,陈可怡小时候也没打算学体育。她七岁学过一阵子跳舞,后来因为身体好,“我妈看邻居有个小哥哥练体育,就让我跟着他跑,就这么跑到了现在”。
后锋队员陈可怡,来自四川泸州,是队友们羡慕的“晒不黑”的漂亮女孩。其实她9岁开始练田径,15岁便成为四川省橄榄球队员。
十几年的经历,被陈可怡嘻嘻哈哈一笔带过。她把自己的坚持归结为妈妈的“忽悠”,“我那会儿练跳远的,老是哭,老说不练了,我妈说你再练练嘛,以后再看,然后就这么三年又三年。哈哈哈哈。”
我们和姑娘们围着一张大桌子闲聊,听她聊到这,随口多问了一句,“那你......练跳远的时候练得怎么样?有拿过什么成绩吗?”
又是一阵大笑,“哈哈哈,没什么成绩,我田径挺差的。”
与陈可怡相似,队里的大部分姑娘在被征召进橄榄球队之前,都练过几年田径,或是其他球类项目。
七人制橄榄球进入奥运的消息出来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基本上各个省都开始去体校挑苗子,组建自己的省队。在那会儿,大部分省队的选择并不多,挑苗子的标准也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按照当时一套临时的“选拔标准文件”,要给橄榄球省队挑人,测试的大多是跳远、跳高、折返跑之类的田径项目,考察基本的身体素质。
每周日休息一天,其余的每一天,橄榄球队的姑娘都在进行紧张的训练,包括力量和肌肉、体能的室内训练,以及户外场地的技巧训练。
“那你们那会儿知道打橄榄球是怎么回事吗?”
“哈哈哈,不太知道。只知道是个体育项目,有人来挑人。”
陈可怡被挑走的时候大概十四五岁,还在老家练跳远,对未来的心思还很懵懂,基本上没想过将来要不要走职业运动员的路子。当时是四川省里组队,教练在各个市里选人,选了三四十个女孩儿,带回成都魔鬼训练,最终筛掉了一半人。陈可怡熬过了“大逃杀”,进了省队,年又“莫名其妙地”进了那支“奥运之队”。
这支“奥运之队”最终没能去成里约。但在建队的第二年,在仁川亚运会上,陈可怡跟随师姐们拼回了一枚得之不易的金牌。正是这个亚运冠军让陈可怡在泸州老家的报纸上有了版面。
2.
如今还在队里的于晓明也是“奥运之队”的元老。她跟陈可怡同岁,老家是山东潍坊的。
潍坊出风筝,早年也出过女足。“铿锵玫瑰”传遍大街小巷的那些年,潍坊女足还拿过省运会冠军。于晓明像当地不少身体条件出色的女孩一样,早早就被选进了女足队,踢后锋。后来也是在年,她以和陈可怡相似的路径进了省队,一路进入国家队。
如今十几年过去,不论是练田径的女孩儿,还是踢后锋的女孩儿都练出了和过往的队友们截然不同的身型——像男孩子一样宽厚的肩膀,以及肌肉勃发的上臂。一眼望去,她们略微男性化的肩颈线条像是一种突兀的标识,与青春洋溢的面孔,以及苗条的腰身构成了饱含深意的反差。
这是长期的力量训练留下的标识。
来自江苏的女孩沈莹莹,打后锋位置,正在攻防模拟训练中挥汗如雨。
英式橄榄球不同于美式,球员们不佩戴坚硬的护具,而是纯靠身体互相冲撞。用姑娘们的话来说,这就要求她们的身体被练得足够“耐造”。在最激烈的状况下,她们需要迅速配合,把队友托举起来占领制高点争球,或是把迎面冲撞过来的对手徒手掀翻在地。
姑娘们训练的样子几乎令观者胆战心惊,其激烈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对女性运动员身体对抗的认知。于晓明记得,她刚被选进省队的时候,筛人的过程简直是炼狱,尽管如今那些测试项目都已经成了她们的日常训练。
“体能测试,10个30,8个60,6个,4个,10个,一上午连着跑。”
小时候踢足球时,于晓明一直以为自己的速度还不赖。进了橄榄球队才发现,她那点速度根本比不上队里那些练田径的女孩儿。“我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只想着一定不能被刷掉,生怕哪天训练结束了,教练就找你谈话,让你收拾东西回老家。”
王婉钰打后锋位置,和搭档陈可怡一起配合紧密,应该算是主要的得分手,她来自江苏,虽然八块腹肌很明显很壮实,面容却是江南女子的秀丽婉约。
这样提心吊胆的日子过了好几个礼拜,直到有一天,她午睡时发现同屋跟她从小一起踢球的女孩儿被叫走了,回来之后便哭哭啼啼。如今回想起来,她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那一天,在踢足球出身的候选人里,她大概是成了被留下来的那个。
“我那时候其实挣扎过,毕竟要放弃练了这么多年的足球,”她稍稍犹豫了一下,坦白了她当初小小的私心,“但我知道我继续练足球的话,面对的竞争会更大;在这边我就有机会进省队,再往下走,说不定能出成绩。”
3.
拍摄完成后已经是傍晚,她们要回趟宿舍,赶在晚饭前开一个内部的周例会。
“亚运队”建队不久,迁安这座体育馆仅仅是她们在亚运会前备战使用的场馆,宿舍则被安排在体育馆的顶层。除了电梯门上方显眼的五环标志,这里和普通的女生宿舍看上去没太大区别——走廊上晾着衣物,床上有毛绒公仔,洗手池上化妆品排排坐。但若说区别,也不是没有。这里异常干净,异常整洁,桌上除了码放整齐的水果,几乎没什么杂物。
例会开得很快,基本没聊什么“正事”,只是围坐一圈,很随意地各自汇报一下本周训练体能消耗如何,顺便核对去广州的行程。队长闫美玲还提到了每个人的“积分”,提醒“积分”扣得比较多的人下周注意点。
我多问了一下才知道,她们嘴里的“积分”指的不是训练成绩,而是日常生活的一些守则,比如重中之重的卫生检查,还有迟到早退之类的。“我们有个领队以前是军人,所以对我们是类似军队化那种管理。”
闫美玲短发,看上去寡言而沉稳。其实在这批队员中,她的年纪很小,是“亚运队”组队之前进的国家队。当初队里选队长,她主动请缨,承担起了半个管理者的责任。
“队长要负责做什么?”
“唔......主要是平时团结大家。”“那在场上呢?”“在场上主要是在一些关键的节点,队长要负责决定战术。”聊到这里,闫美玲突然话多了起来。
后锋队员陆家莉是一位美籍华人,她有匀称美丽的肌肉线条,速度和体能都很出色。
她开始兴致勃勃地给我讲解橄榄球场上有哪些需要打配合的节点,有哪些战术,什么位置负责做什么,打配合的时候可能有什么暗语,什么叫斯克兰,什么动作会犯规,等等等等。
隔壁寝室有队员拿着小纸条,过来找闫美玲开请假条,想在晚饭后去附近的便利店买一点日用品,请假条上写着“买完即归”。队长把假条打回了,要求她写清楚几点出去,几点回。
和很多封闭训练的体制内运动员一样,橄榄球队的这些女孩们的活动范围被限制在这座洒满汗水的体育馆里。在外人的眼里,她们的生活是极乏味的——七点一刻准时起床,定点训练,定点练体能,定点做理疗定点吃饭,熄灯睡觉前还得上交手机。我们抵达这里的时候留意了一下,体育馆附近的步行距离里几乎没有可供休闲的场所,只有一家不大的商场,女孩们偶尔会在周末没训练任务的时候去逛超市、看电影。
肌肉紧实的前锋队员于丽萍和孙彩红是两位很羞赧的女孩,她们说:“你看看我们的体型就知道我们打什么位置了,橄榄球的前锋是在前面开路的,需要大块头,要去撞。”
但说实话,你不太能从她们身上看到太多封闭管理的痕迹。在女孩儿们放松闲聊时,你偶尔会听到她们很自然地把话题转到某个训练项目,或是某个对手的比赛录像上去。
其中一个女孩儿很随意地卷起短袖的袖口,给我展示了她胳膊上晒出的黑白分明的界限,“每天起床擦好多防晒霜也没用,这本来就是户外运动,对吧”。顺势,宿舍里的话题迅速转向了美白和护肤。
4.
比晒黑糟糕一百倍的是伤病。闫美玲受过一点小伤,但她透露队里有人双肩都做过手术。
“其实训练比比赛更容易受伤,因为比赛的时候注意力是集中的,大家心里都有数。训练的时候就说不准了,肩膀、脖子脚踝都很容易受伤”。
很多人说运动员吃的是青春饭,但只有在球场上拼命的人才知道,伤病会比衰老更快、更狠地结束她们的职业生涯。
陈可怡说,当初省队挑人,轰轰烈烈地拉了三四十人去成都,如今八年过去,全四川就只剩下两个女运动员还在练这个项目。除了她,另一个女孩儿如今也受了伤,不知还能打多久。
左起前锋队员:杨敏、陆媛媛、高月影
闫美玲从来没让爸爸妈妈看过她的比赛,毕竟电视台也很少转播。“说实话,如果不是没有别的路,谁家父母舍得孩子来练这个。”
闫美玲和于晓明一样,也是山东人。但她十四五岁就离开家乡去了南京,进了那里的橄榄球队。国内这几年发展下来,在各个省队中,江苏由于一些体制和设施因素,在训练和比赛水平上是最好的。像闫美玲这样的苗子,是他们从各地体校的橄榄球队里直接选的。闫美玲说,队里的女球员招到她这一届,基本上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训练基础,不需要再去别的项目“捡漏”了。
“其实我们这几年选手都还是在慢慢培养的,我感觉我后面的那几届都已经有一些成果了。”
她在江苏那几年就是队里的队长,很踏实,很拼。“我是为了橄榄球才来的,所以我必须留在省队,我才能留在这儿。”
那如果不打橄榄球,她要做什么呢?“一开始在老家打球就是玩,后来大一点了慢慢觉得,除了橄榄球,我还会什么吗?如果不练了,只能自己找出路”。
大概是队长当习惯了,她谈到严肃一点的话题总忍不住把队里其他人拉进来。她认真数了下,队里年纪比较大的队员有四个,都是93年的,其中就包括“奥运队”元老陈可怡和于晓敏。而包括她自己,队里的人基本上都在上大学,但因为训练紧张,尤其碰上亚运这样的大任务,根本不可能有时间去上课,只能挂着名,再一年又一年地延迟毕业。已经退役的师姐们则各自回了省里,各省对这个项目的退役运动员待遇又各不相同,对于亚运,乃至奥运之后,这批战友要往哪里走,闫美玲这个队长心里并没有数。
队长闫美玲来自江苏,像一个假小子,踏实、认真,她很会照顾人,为了队里姑娘的大小事情没少操过心。
而提到亚运,闫美玲似乎比其他队员还要忧心。她很清楚,这支队伍虽说是以亚运的名义集结在一起,但仓促两个月间,内部并没有磨合到最好。
她的低气压源自上个月在美国旧金山参加的七人制橄榄球世界杯。“那次只有一周时间磨合,我们的状态真的不好。虽然说跟欧美的队伍比,我们的实力确实是不济的,但输那么大的比分还是不应该的”。
“我觉得我作为队长做得还不够好......我没有帮大家把默契培养起来。”
从旧金山回中国的飞机上,有华人大概是注意到了她们不同寻常的运动员体格,打听她们是做什么的。得到答案以后,对方非常惊讶,“中国怎么也有打橄榄球的?”
这样的大惊小怪,女孩们习以为常。如今,“橄榄球”对她们而言已经不再是一个从天而降的古怪运动,或是沉甸甸的国家任务,而是她们现阶段的事业和人生重心。
陈可怡认真回想了一下自己十几岁时刚进“奥运队”时的想法,“我那时候从来没想过自己能不能打奥运会什么的,从来没想过。就是打着打着,真的喜欢上了。我以前练田径的嘛,跑步连转向都不会了,你看我现在多灵活。”
那亚运呢?
闫美玲以一贯的队长姿态聊了些备战心得,但末了,还是忍不住提了一句,“其实我们还蛮期待打这个比赛的,因为打完比赛一般都可以放个假。我已经好多年没有回家过过节了。”
摄影:王海森
策划:小威
造型:陈胤萱
采访、撰文:梁珂
编辑:何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