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词条上对于触式橄榄球的解释是这样的:
“触式橄榄球”(TouchRugby),从联盟式橄榄球(RugbyLeague)简化而来的,最早源于澳洲南悉尼青年橄榄球俱乐部(SouthSydneyJuniorRugbyLeagueClub)。他们在训练中将擒抱(tackle)改为碰触(touch)。
如今普及的触式橄榄球所用的球也是橄榄球,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比赛中不会出现诸如擒抱这类直接身体接触(contactsport),取而代之的是防守用手掌碰触进攻方持球队员身体任意一部分的有限身体接触(limited-contactsport)。防守一方只要有人用手碰到持球进攻球员,进攻球员就得放下球,把球从自己的两腿中间向后滚去,交给队友继续进攻。
这种运动,很难与充满速度与力量、不停进行身体对抗的联盟式橄榄球(RugbyLeague)或英式橄榄球(RugbyUnion)联想起来,反倒是让人想起小时候玩的“抓人”游戏:参加者在欢声笑语中追逐,在打打闹闹中完成游戏。
而在华农,有一群热爱橄榄球的人,他们的解释,只有最简单的一句话:
“我们因为橄榄球而相遇,一起打球,一起哭,一起笑,像家人一样。”
澳洲触球世界杯中国队
◆◆◆
年,难忘的年份
华农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触式橄榄球队成立于年9月份,对于橄榄球队员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日子。当谈及为什么会打橄榄球的时候,外国语学院大四的韩雨晴面带笑容告诉小新,她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橄榄球队的招新宣传与橄榄球结下深深的缘;而在旁边害羞腼腆的农学院院草吴熵则说:“我大一的时候是打篮球的,从选择打篮球到橄榄球,是因为在橄榄球队中可以寻找到属于家的味道、家的感觉。”正是年,橄榄球队的组织化、规模化,让更多的人接触到橄榄球,现在校队里的很多在校生队员,也是因为这一次招新而相识,日后成为彼此在赛场上的亲密战友。
◆◆◆
一群千里马遇上伯乐
保罗,来自新西兰,在他的帮助下,华农的橄榄球爱好者们组建了一支正规的触式橄榄球队,拥有自己的训练方法,系统地对队员们的日常体能训练和比赛时的战略制定进行指导。在训练时期,保罗每周六都来华农,训练结束后飞回上海,机票钱、住房费用都是自费,非常地热心。
契机是需要等待的,在一次上海SITT比赛中,偶然的机会,保罗注意到了这群年轻人,他们在赛场上的活力和得分潜力,让他觉得橄榄球这项运动在中国也依旧能够有不同的精彩,保罗决定培养这群年轻人,让他们去传播,去发扬,于是他不怕费精力,不怕费金钱,不辞劳苦来支持他们,这一切一切都是从年开始,这群年轻人才与他们的教练相遇,成为了千里马与伯乐。
“以前我们打球用比较老式的训练方式,效率比较低。自从教练开始对我们进行指导,给我们定目标后,我们一下子学到很多东西,水平迅速提高,知道原来好的橄榄球是这么打的。”有伯乐没有千里马是悲哀,有千里马没有伯乐是遗憾。千里马没有伯乐就会被埋没,伯乐没有千里马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保罗教练和队员的相遇,既是偶然也是必然的。
平时训练
◆◆◆
三个LEVEL(三步走)
有时候,实现目标并非可以一步到位,成功的背后往往有一个渐进性的过程,球队内部制定三步走目标,这也成为了他们与教练之间的约定。他们按照目标一步步实现:
第一步:和香港球队之间的角逐和进一步的交流
“那时候有一个世界杯比赛前的国际测试赛,目的是测试各支队伍的真正实力(成绩作为对内考核的标准),我们主要去适应一下世界杯的赛制。”面对第一次出队的情况,他们笑言说:“那次打得很辛苦,不像在校内里面打得很轻松很自在,就像上气不接下气,像得了肠胃炎一样。”他们也坦言对手香港队实力强,经验多,也正是第一次的较量使得他们对比赛有另一个新的认识,也是这次测试赛中让他们真正意识到无论是在个人体能上,还是技能上,都与香港有着一定的差距,也无形中给他们一定的压力。
年香港国际触球邀请赛混合组盘级冠军
第二步:SITT上海国际触球邀请赛韩雨晴告诉小新,SITT是目前国内举办最大型最专业的一个比赛,球队每年都会挑选精英代表出赛,球员们都在为了这个比赛付出加倍的时间、精力去训练,在小新问到训练那么辛苦,是否有人选择退出的时候,韩雨晴抬头挺胸,坚定地告诉小新:“虽然过程很痛苦,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退出,大家都咬着牙关坚持着,为的就是同一个目标。”他们通过各种训练、各种比赛提升团队的体能、团队技能、团队合作性、完善系统化战术;他们通过训练,通过比赛有了质的飞跃,给了香港队一个大surprise。“我们从基本的传球接球然后到每个位置的具体分配,一步步建立起属于我们自己的战术和体系。”年上海国际触球邀请赛女子公开组冠军
第三步:澳洲橄榄球世界杯
触式橄榄球世界杯是和足球世界杯同个级别的世界级比赛,四年一次。球队精挑细选出最好的球员组建了第一支中国代表队参赛。
“在世界杯打三年球相等于在中国打五年球。世界杯让我们看到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就只有被别人打倒在地上的时候,才会学到更多的东西。”在面对着三步走的过程中,他们把“澳洲世界杯之旅”设在最后一关,不是因为它的头衔有多大,也不是因为它的奖杯有多牛,而是他们认为,想要得到进步的最快方法,就是和强者进行PK。
塞涅卡说过:“日复一日地坚持练下去吧,只有活动适量才能保持训练的热情和提高运动的技能。”进步是不知不觉的,它包括坚定的意识、灵敏的速度、超常的反应,唯有到达一个新高度方可超越自己。球队的每一位成员用坚持代替话语,用实际行动告别空谈,不管是第一次对赛HK,还是对赛外国强队,他们都拿出了自己的实力不畏惧失败与对手对战。也许得不到奖杯的肯定,却得到了球员们的相互鼓励和欣赏,他们带着这份鼓励开始不断地训练,给自己定下更高的目标,一步一步地完成。
年澳洲橄榄球世界杯中国代表队
◆◆◆
辛酸与快乐相伴而行
“在没有找到赞助商的时候,为了可以凑齐到北京比赛的费用,我们曾经一起在地铁口卖过伞,在街边卖过衣服,卖过贴纸,卖过明信片。”当小新谈到辛酸小插曲的时候,韩雨晴师姐一边回忆一边回答,眼眶中带有些许泪花。团队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与辛酸打交道,当然,这只占一小部分。快乐,其实是一个团队中最有动力的“添加剂”;平时场上高度紧张,场下球队就像脱了缰的野马,快乐自在。在谈到快乐的时光时,师姐偷偷给我们透露某队员的冷历史,“有一次,我们去上海比赛,在上海街头有个大大的广告牌,上面写着‘ILOVESH’,这个时候我们的开心果斯灏走在我们面前停下来指着广告牌自豪地说了一句:‘看到了吗?广告牌说爱我!’顿时间,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呵呵了。(斯灏=SH=上海)”相处于一个整体,快乐是随着时间递增的,愿快乐与你们相伴,便不会感到辛酸。
他们都享受着橄榄球带给他们的乐趣,乐趣不仅仅在于得分,更重要的是其趣味性:摸有球的人,摸到了就停下来。变向,急停;一种游戏的感觉,追逐的乐趣。
◆◆◆
不仅有友情,还有爱情
球队里,不仅有一群爱笑爱闹的球人,还有一对羡煞旁人的模范情侣。他们从情侣走到夫妻,这一路走来,他们相互支持,虽然毕业了,但对橄榄球的热爱却丝毫不减。阿龙师兄和文莱师姐,一个是11年毕业,一个是12年毕业,他们因橄榄球结缘,从年的广州亚运会英式橄榄球的志愿者结缘。他们毕业后并非完全把华农橄榄球遗忘,而是选择再续前缘,阿龙师兄是球队里的主力军(因球队性质特殊,一半由华农在校学生组成,一半由已毕业的华农学生组成),他一直是球队队长,球技精湛的他同时也是国家队的队长。他一直为橄榄球奉献了很多时间与精力,负责球赛带队工作,不管大大小小的比赛他每一场都会参加,在工作之余还能坚持下来,难得可贵的精神赢得了队员们的赞赏。他们之间不分辈份,不分你我,大家一起打球是最开心,最浪漫的事情。
◆◆◆
荣誉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过程
问:橄榄球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
答:我想更多的是在于过程,荣誉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努力的过程,从0到1的一个过程,我们从最初几个大的撞式橄榄球,发展到现在整个操场都是4号球(触式橄榄球)。这些球其实是在见证着我们从只有撞式到触式这样的过程。
热爱橄榄球的他们,从来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虽然仅仅成立了两年,但他们用努力换来别人的质疑,他们在不同赛事中,多次获得比赛的冠军。最让他们难忘的一次比赛是澳大利亚触式橄榄球世界杯,华农校队代表中国参赛。“第一次参加这种高水平比赛,不是冲着名次而比赛,而是想通过与其他强队切磋中得到经验;因为每一次比赛都是一次进步的机会,好的技能背后都是从每一次比赛、每一次切磋中得到提高。”荣誉在球队成员眼里并不是最重要的,他们认为过程是最宝贵也是最重要的,不为名次而战,在每一场比赛中带着信心出发!
比赛照片
◆◆◆
将橄榄球一代一代往下传
年的10月份,中国男篮以9战9胜的战绩夺回失落4年的亚洲冠军,给球迷送上了一份国庆大礼。在媒体采访男篮此次胜利功劳归功谁的时候,他们都没有说出某个队员的名字,反而异口同声说出:大家的功劳。而与篮球一样,橄榄球也是团体比赛,信任、默契、团结都是必不可少的,“球场上最好的球员不是最会得分的,而是最会给分的。”
“人与人之间最难受的是我站在你面前,却得不到你的信任。”橄榄球传球距离大概是20米,害怕的不是能否成功接到球,而是害怕队友从没有想过要传球给自己的意思。说到这里,吴熵沉默了一会,他认为,如果一场比赛打得好,需要很信任自己的队友,信任就是信任,不信任就是不信任;信任他你就把球毫不犹豫地传给他,不信任就是自己抱着球冲到终点。
平时的训练、私底下的相处、一起打比赛……信任是从球员们日常的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来之不易。这也是为什么球队里有队员已经毕业七、八年了,却还是留在队里,那份深厚的感情,是永远无法割舍的。
“我们都是师兄师姐们培养出来的,现在大四快要毕业了,在毕业之前我们最大的愿望是带出我们的下一届,把触式橄榄球推广出去,让更多人知道中国触式橄榄球的存在,让更多人真心愿意去接触橄榄球,而非抵触。”多次透露自己内心想法的球员们,渴望更多热爱橄榄球的人加入大家庭中,一起打球,一起去参加比赛;在采访过程中,师兄师姐们多次提到,打橄榄球受伤的概率很小很小,还给小新进行动作演示,“你看,假如你是球员A,我是B,我一碰到你,我们就必须马上分开,就是不能一直抱着你,或者卡着你,一有身体上的接触必须马上分开,所以这项运动实际是非常非常安全。除非那种扭了脚,或者不小心摔倒之外,很少会出现因为身体冲撞造成的受伤,我打球打了快4年,我都没有受过伤,除非是自己扭到或者摔倒了。”
他们目前最大的担忧是,“在年马来西亚举办的世界杯是否还会在华农挑选球员,如果华农还能输出更多条件优秀的球员,那么我们校内的主力军就不能断,所以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把自己学到的技能毫无保留地教给新生。”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不要害怕接触橄榄球,不要把橄榄球想象成是高危运动;他们希望可以在华农带出更多橄榄球健将,代表中国队出征比赛。
就像“球场上最好的球员不是最会得分的,而是最会给分的。”正是因为球队前辈们一届一届的不断“给分”,才有了现在这样一支无论竞技水平还是球员素质都在不断“得分”的队伍。勤奋、团结、赛场上彼此配合默契,赛场下有家的温暖……小新相信这样的一支球队,一定会有更精彩的表现、更辉煌的成绩。
采写丨新媒体中心吴夏韵蒋宇飞蔡巧敏曾林贝泓
图片丨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