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评论员鲍南
继飞盘、腰旗橄榄球、攀岩、骑行之后,又一项名为桨板的小众运动“出圈”,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次却是因为血的教训。近日,一名女子在水库玩桨板时不慎落水,不会游泳的她未做任何安全防护措施,不幸溺水身亡。桨板运动,也称立式单桨冲浪,顾名思义,就是站立在冲浪板上划桨前进。相较于冲浪板,桨板板面更加宽厚,能提供更大的浮力,不仅新人上手更容易,还能衍生出划水、做瑜伽、水上飞盘等多种玩法。近段时间,受疫情和天气影响,清凉的桨板运动在国内大城市逐渐流行开来,其自带的新鲜感、易出片等社交属性,进一步在社交媒体上产生病毒式传播效果,各种“种草”帖子一篇接着一篇。有媒体报道,一些城市知名水域已经发生了“堵船”现象,各种桨板培训班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一片火热背后,如何保障桨板运动的安全却没有统一的标准,相关科普工作几乎空白。这也在客观上导致许多桨板运动的参与者,缺乏对自然的起码敬畏,不仅认为城市的河湖水库与游泳池没什么区别,判断一片水域是否安全完全依赖广告和热帖;更有甚者为了拍出好照片“要美不要命”,不穿救生衣前往一些野生水域“水上漂”。另一方面,桨板是个新兴事物,该怎么管亦没有统一方案。就拿北京来说,密云水库等实施封闭管理的饮用水水源地,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禁止进行游泳、垂钓、皮划艇等水上活动。但不少城市河湖属于非饮用水水源地,并没有明令禁止相关行为,只能依靠水务部门提示相关安全风险。规则不全,管理缺失,新生事物就容易冲进“灰色地带”。飞盘火爆一时,但由于场地稀缺和管理不完善,各种冲突屡见不鲜;骑行绿色健康,但山路自行车“放坡”时速高达50公里/小时,年年都有严重事故;攀岩有益身心,但野外攀岩对于个人素质与安全保护要求极高,稍一不慎就有生命之忧……事实上,小众运动之所以小众,要么是因为其新生不久,要么就是由于其刺激危险门槛高,这些都意味着发展不够规范、标准规则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曾红火一时的跑酷、死飞等极限运动,也皆因“安全”命门引发大量质疑和批判,最终销声匿迹。按照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律,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人们对非传统型体育活动的接受程度会大幅增强,个别项目甚至成长为不容忽视的细分产业。我国于年人均GDP首次超过1万美元,并在年和年实现稳步增长,小众运动也在这两年走向爆火。可以说,今天的小众运动代表着中国年轻一代生活水平提升、健康观念进步以及消费能力升级,是一种对“全民健身”的新兴实践。对此,社会理应多些包容,相关部门也应探索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机制,“疏堵”结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帮助小众运动正常开展。与此同时,运动参与者更应意识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不仅包括运动本身的规章制度,更包括社会的公序良俗。将规矩意识放在心上,才能在运动中确保安全、收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