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孙海光)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对抗类的集体项目并不多,花炮算是一个。“这绝对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最具观赏性的一个项目。”张炳刚执教北京花炮队已有20年,从当时不感兴趣到如今割舍不下,张炳刚见证了花炮在北京的发展。
“侗乡三月风光好,天结良缘抢花炮。要得侗家姑娘爱,花炮场中称英豪。”花炮也叫“抢花炮”,是流行在侗族、壮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中的一项极具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相传为诸葛亮当年南征时所创,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较为流行,很多苗乡、侗寨至今还保留着花炮队。
北京队与广西队的队员在进行花炮比赛。组委会供图
年第3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花炮成为正式比赛项目,但依旧是传统的点火抢花炮方式。第6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火药发射改为电动发炮器。如今为了安全起见,则改由裁判抛掷花炮,花炮也从最早时的直径5厘米的小铁箍变成了直径14厘米的彩色橡胶圆饼。
花炮变了,发射方式也变了,但比赛的对抗性和观赏性并未因此减色,它依旧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颇具观赏性的一个项目,有着“中国式橄榄球”的美誉。用北京队队员陈常平的话来说,“每一次进攻每一次防守,全部是在进行身体对抗。”
张炳刚也坦言,尽管花炮在规则、技术上跟橄榄球不同,但对抗程度确实接近橄榄球。“除了不能像橄榄球那样摔,花炮是可以抱、可以搂、可以扑、可以撞的。”
花炮源自苗乡、侗寨,对北京队来说是一个新鲜项目。年,张炳刚接手了北京花炮队,之后他花了十几年时间才把这个项目研究透,“我也不知道怎么就在花炮这条路上一走就是20年,得谢谢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对花炮这个项目一直不离不弃。”
张炳刚执教北京花炮队已有20年。新京报记者孙海光摄
刚接触花炮时,张炳刚觉得很简单,就是把其他项目的规则嫁接进来而已。花了小十年,张炳刚才发现花炮完全不是这么打的,“少数民族类的运动有它的特点。其他队伍看着身体挺强壮的,但到了场上不好使。”
今天上午接受采访时,张炳刚头发上还滴着雨水,北京队刚刚在一场雨战中3比5输给了老对手广西队。“你看看这次比赛,包括广西在内强一点的队伍,教练都是带花炮队20年以上的。这些老教练,对花炮的理解都是深入到血液里去了。”
北京队和广西队是老对手了。过去4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北京队4次打进决赛,3次输给了广西队,只是在年登顶过一次。
花炮这个项目充满身体对抗。组委会供图
由于是小组赛,双方都有所保留,3比5输掉比赛的北京队最终以小组第二晋级淘汰赛。“两个队实力放在这儿,这场比赛的质量也比其他比赛要高。”张炳刚说这场比赛达到了赛前的预期,接下来的淘汰赛才是最重要的。
跟北京代表团其他很多项目一样,花炮队也是一支“业余”球队,队员们有的是教练,有的是公司职员,周末偶尔聚在农业大学一起训练。
在张炳刚看来,少数民族类的项目传承非常重要,“你看我们队长(陈常平)都39岁了,每天从房山到农大往返多公里训练,其他队员外出比赛也都是跟公司请假,工作都扔一边不管了。”
陈常平是北京花炮队的队长。新京报记者孙海光摄
张炳刚说的陈常平是花炮界的“老炮儿”,为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还曾推迟了婚期。第7和第8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北京队接连两次在决赛中输给了广西队。第9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刚好赶上了陈常平的婚期,“接连两次没拿到金牌,确实心里不服气。我就跟我爱人说,咱把婚期往后推一推。结果很圆满,我们拿到了冠军,之后回家结了婚。”
与队内大多数队员不同,陈常平算是个“体育人”,年就开始练习橄榄球,至今还经营着一家英式橄榄球俱乐部,“我还是更喜欢花炮,花炮更接地气儿,创办俱乐部,就是为了把花炮运动给传承下去。”
北京花炮队希望能再次拿到冠军。新京报记者孙海光摄
39岁的陈常平看上去已经有些发福,这已经是他参加的第5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他不想再留下遗憾,“广西队过去4届拿了3次冠军不是偶然,我们北京队要向他们学习。我非常希望能跟广西队再次在决赛中碰面,也希望这一次能挑战成功。”
队员们有信心,主教练张炳刚也一样,“队员们有这个心,我就带他们走。我相信这些队员,我们就是奔着冠军来的。”
编辑张云锋校对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