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部影片,很多人只从励志角度来解读,这未免会过于局限。在我看来,要想真正看懂导演的良苦用心,必须要从多维度来进行解读。
熊宝情感影片《阿甘正传》是根据美国作家温斯顿·格卢姆于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该片拍于年,导演是好莱坞著名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主演是享誉影坛的奥斯卡影帝汤姆·汉克斯。
《阿甘正传》拍摄成本为5.5万美元,但在美国全国首映当天就突破2.4万票房,成为当日的票房冠军;美国国内票房总收入约3.3亿,累计海外票房共约6.8亿。在感动着无数观众的同时,在豆瓣上也一直保持着9.5的高分。该片于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导演奖等6项大奖。
影片的主角阿甘(原名福雷斯特·冈普)是个不幸的男孩,从小就因为他的智商只有75,且背部脊椎因弯曲而被、戴腿撑而受尽了歧视:
上小学时,一开始学校不接受他,妈妈据理力争,终于给他争取到了机会;第一次坐校车上学时,除了女孩珍妮,其他人却都拒绝与他同坐;放学回家的路上,不断遭到同学扔石头、砖块;有时还有人骑自行车撞他;有几个学生有一次还开汽车撵他;可就是这样一个走路一瘸一拐的低能儿,却最终蜕化为大学橄榄队巨星、越战英雄、中美外交乒乓球代表、亿万富翁,并先后受到三位总统接见。
无疑,这部影片是感人至深的——就像电影学者戴锦华评价的那样:“它及时地出现在当代美国文化四分五裂并丧失了稳定的价值观念的时刻,为美国社会提供了一种社会融合和想象性拯救的力量,”因而很多人评价这部电影也是从励志的角度出发。虽然这是整部电影的主旋律,但我却从电影中看出除了令人振奋、给人鼓舞的力量之外,本影片所展示的一种高超的驾驭能力。在我看来,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
一部信息量如此巨大、情节却又如此巧合的电影是很难做到不露瑕疵、让人信服的,那么本片是如何做到的?该片运用了什么方法,让一部影片有如此强大、如此震撼的力量,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今天,我将抛开励志的角度,从逻辑思维、表现方式、镜头语言这3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这部影片的独特魅力。
01、缜密的逻辑思维有力地支撑着庞大的信息量,使得情节前后贯通,故事机缘巧合而又让人信服
影片中的阿甘,从小身体、智力上都是残疾,受尽了讥笑和嘲弄,可就是这样一个小孩,短短二十年间却先后成了橄榄球巨星、越战英雄、中美乒乓球建交大使、亿万富翁,并先后接受三位总统接见,这样的信息量不可谓不巨大,如果没有一种内在的缜密思维支撑着,整个框架都会坍塌,让人不可信服。可让人钦佩的是这部电影因有一种强大的逻辑思维前后连接、贯通,而使得各个章节都有机和谐地融为一体,情节方面也是前后连贯,滴水不漏:
①时间上的一致性
如果大家细心的话,就不难发现在影片的结尾,阿甘手捧一束鲜花站在珍妮墓碑前,告诉她他们的孩子已经上学,这时电影的镜头定点在珍妮的墓碑上,只见那里刻着“-”字样。根据影片得知,阿甘与珍妮年龄相仿,两人青梅竹马,依据此推测阿甘的生活轨迹确实涵盖了美国三位总统任职期内,且与猫王的认识、与摇滚乐的兴起,以及与越战、中美乒乓球建交、“水门事件”、苹果公司创建等时间上达到完美一致,没有一点牵强附会,很让人信服。
②情节上的前后连贯
因为残疾,阿甘儿时总是受人欺负。他唯一的好友珍妮不忍心,叫他“快跑,不要逞强”,他听从了珍妮的话,每天都在飞跑,他也就这样练就了擅长飞跑的本领。一次,为躲避后面车辆的碾压,他如风一样跑起来,不仅甩掉了脚上的铁支架,还因为擅长飞奔的特长,而被大学破额录取,成了橄榄球巨星,受到同样喜爱橄榄球的肯尼迪总统的接见。
大学毕业后,因为强健的身体,而被招进军营,上了越南战场。临行前,珍妮告诉他,在战场上遇到情况就跑,别逞强。他听从了珍妮的话。在那里,他结识了两个好友:热衷捕虾的布巴和令人敬畏的长官邓·泰勒上尉。布巴满心期待战争结束,他回家买一艘捕虾船,让阿甘入股,组成捕虾船队,阿甘认真地答应了。不想一次行军,部队遇袭,阿甘飞奔如风,躲过了敌人的袭击。可当他回头一看,发现只有他一个人逃了出来,他想救好友,于是又返回,靠着飞奔救了好几个队员。包括上尉。可惜上尉的两条腿被击中。可当他找到布巴时,布巴被击中了,临死时嘴里还唠叨着最大的期望是回家买捕虾船。
阿甘跟战友回国修养,因为他救了多人而成了英雄,受到约翰逊总统接见。
修养期间,因为闲着无聊,他练起了乒乓球,没想到他就是有运动天赋——一时之间技术无二。当时正值中美建交时刻,他当之无愧地成了中美乒乓球建交代表。
退役后,为了兑现承诺,他把退役津贴买了一艘捕虾船,船名就叫布巴。这时已经被截肢的上尉也来到了他的船上,并找回了生命的信心。捕虾船大获成功,赚了很多钱,成立了捕虾公司,发行股票,他把一半股票给了布巴母亲养老,让布巴母亲感激得热泪盈眶。彼时苹果公司刚刚成立,上尉替他买了很多苹果公司的股票,遇到股票大涨,他一跃而为亿万富翁。
影片巨大的信息量就是这样一环套着一环,前后贯通,环环相扣,而影片也因有这种缜密的逻辑思维支撑而显得骨骼清隽,血肉丰满,真实可信。
③阿甘的信心由来
阿甘一出生就是天生的身体、智商双残疾,如上所述,这样的孩子小时候受尽了别人的歧视,就连上小学也不被允许。可这个孩子从小就不认为自己跟别人不一样。正是这种信心,一路支撑着他不断地超越自我。
那么,他的信心从何而来?通过电影的精彩演绎,我们看到有这两点:
第一,来源于他妈妈的鼓励。
当电影放到妈妈带阿甘去社区小学报名读书,就见路上他妈妈一再跟他说:“记着,甘,你跟别人没有什么不同。”报名时,学校不接受阿甘,理由是阿甘的智商只有75,而州政府规定智商只有达到80的孩子才能上公立学校,而她的儿子得上特教学校。这时,挫败的阿甘就听妈妈反驳道:“我们每一个人跟别人都大不一样,他可能反应迟钝一点,但我儿子福雷斯特应该跟其他孩子一样上正规学校。”妈妈的话给了阿甘信心,更让这个患有小儿麻痹症、只能靠铁支架支撑着走路,智商低于正常水平的阿甘得以在正常小学上学。
可是后来,因为低智商,阿甘频频遭人白眼,受人欺负。每当这时,他的妈妈都告诉他“甘,记着,你跟别人没有什么不一样”,由于受到妈妈的鼓励和及时的引导,阿甘并不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就是凭着这样的自信,他一直奔跑着,终于达到了一个聪慧的人都无法达到的高度。可以说妈妈的鼓励是阿甘的定海神针,使得他任何时候都不慌乱,任何时候都有一种强大的内力支撑着,勇往直前。
第二,来源于儿时好友珍妮的友爱和鼓励
虽然在影片中,阿甘妈妈一再跟阿甘说他跟别的人没有什么不同,但现实是他不断地遭受各种歧视甚至是虐待,其中一次他遭受到几个学生骑着自行车围堵,充满了恐惧。
“阿甘,快跑!”珍妮大叫道。
阿甘听从了珍妮的建议,没命地跑,
“阿甘,以后你若遇上麻烦,不要逞强,你就跑,远远跑开。”珍妮又一次开导道。
阿甘答应了,从此学会了奔跑。
高中时,一次放学,阿甘跟珍妮一道回家,几个混小子开着车子朝他碾压过来,珍妮情急之下,朝他大喊“跑!”
阿甘没命地狂奔,脚上的铁支架纷纷坠落一地,不想冲进了一所大学,恰好那所大学正在举办橄榄球比赛,见到他的飞奔如风,大家都惊呆了;而他也居然因祸得福,被大学破格录取,成了橄榄球超级巨星,甚至还被同样爱好橄榄球的肯尼迪总统接见。
大学毕业了,阿甘应征入伍,上越战前线。走之前,阿甘找到珍妮,表达了爱意。珍妮没有接受,只是跟他说“阿甘,在战场上不要逞强,遇到情况就跑,远远跑开。”阿甘听从了珍妮的话,在战场上不仅保住了自己,还因为善于奔跑,救了很多人的命,一跃而为街头巷闻的越战英雄。后来又因为无聊,顺便在疗养院练起了乒乓球,球技大进。又一次机缘巧合,乒乓球技术一流的他被选为中美乒乓球建交代表。退役后,他把退役金买了一艘渔船,因有上尉的支持,事业逐渐做大,后来他甚至成了拥有十几条渔船的公司股东,还先后受到三位总统的接见,这样的人生不可谓不开挂。而他能有后来,与儿时好友珍妮的鼓励是分不开的,珍妮的友爱和鼓励起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所以成功后的阿甘一直深爱着她,一直对她心心念念不忘记。
综上所述,影片虽然信息量巨多,而且把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最重要的大事都与阿甘连在了一起,但我们并不觉得不可信;相反,因为有缜密的思维,使得各部分情节都是前后贯通的,人物与事件结合得也是水乳交融,以至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和震撼力,给深处焦虑之中的美国民众一个巨大的鼓舞。
02、表现手法:在我看来,本片源于生活,所以引起了很多人的情感共鸣;本片又通过递进式的表现手法,让观影者清楚地看到了人物成长的历程,不知不觉中自己也跟着一同成长:
《阿甘正传》在选题上,讲的是一个智商只有75的孩子自强不息的故事,这个故事随便在网上一搜,就有一大堆,所以本片的选题似乎也没有什么独到之处,却那么感人至深,原因在于导演采用了层层推进的手法,多方面反应了社会现实,引起观影者更深层次的思考。
①艺术来源于生活,用电影艺术呈现现实生活
影片有阿甘和珍妮两条线索,但主要是以弱者阿甘默默抗争为主题,影片除了展示阿甘的不停奔跑、珍妮对阿甘的爱的的不断逃脱等问题,也从侧面反应了亲人间的感情及情感伦理等等。
影片乍看,像似在说个体的故事,实则隐含了群体的焦虑与渴望。美国上个世纪60到70年代是其经济崩溃重组的年代,是价值观念崩塌再形成的年代(如期间发生的多次性侵,珍妮就是儿时受到父亲的性侵而使其性格扭曲、多次刺杀事件如肯尼迪总统、马丁·路德·金都被暗杀在那样的一种混乱的背景下),当时社会思潮的关键词无疑是混乱和变革。可喜的是,导演巧妙地借助珍妮儿时的不幸遭遇、文化衫、种族分歧、疯狂的摇滚节奏、反越战游行、黑人民权运动、女权运动、性解放、吸毒等现象,用电影一幕幕艺术地展现了当时的现实生活。而阿甘坚韧而又执着的行为,正如他长跑时经常对人提起的:
“我妈妈经常说出发前该把过去的抛在脑后”,这种“忘掉过去,勇敢向前”的执着,不仅仅是对一代美国人精神创伤的最好疗愈,也是本影片所要表达的核心内涵,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美国人。可以说,这部影片无疑是一部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名副其实的影史经典作品。
此外,该电影不仅展示了阿甘跑出精神的禁锢,而且还完美地表现了他不断奔跑的人生历程,更是融入了多种社会元素。亲情、爱情、当时的乱乱嚷嚷的社会大环境以及一些特殊群体,这些元素相互交织融合,充实了故事的内核,使影片的主题和层次上升到了一个另外的高度,足以引起观影者的重视及思考,更体现了导演娴熟的电影驾驭能力。
②层层递进的手法,增添了影片的感染力,让主角和观影者都得到了成长
一部影片,当“战友牺牲”、“癌症晚期”、“生命时间不长了”“死亡”等这类关键词出现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认为最稳妥的表现手法就是渲染悲剧气氛,用写实的镜头语言讲述主角的亲人、友人或爱人因为战争或生病而突然牺牲或面临病故,再设计一系列他们之前的感人瞬间,直至让主角泪崩,从而也感动得观影者泪奔。当年的《英国病人》就是这样稳稳妥妥地拿了奥斯卡奖。
但《阿甘正传》这部影片走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最直接的表现是面对死亡这个人类永恒的话题,电影除了最初阿甘的战友布巴牺牲时,阿甘非常难受外;当阿甘面对妈妈及珍妮先后病故的场面,导演直接切去了悲情色彩,仅由几句台词简洁带过,一点也不渲染悲情,反而在阿甘匆匆赶回家看望癌症晚期的妈妈时,妈妈还笑着对他说了这样一段话——“我快要死了,因为我的时候到了。你不用害怕,死亡只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命定的归宿。这一生我注定要做你的妈妈,我就尽力做好。我相信你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你要凭借上帝的恩赐做到最好。”
影片这样的处理不仅降低了悲情,安慰了阿甘,更教导他此后要坦然面对生死,因为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谁都有死的那一天,所以无需惧怕。阿甘领略到妈妈的良苦用心,感悟到了生命的脆弱,也终于承受住了妈妈不幸离去的打击,心也变得坚韧起来。当然,观众也跟着后面感悟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坚韧。
是啊,既然死亡是每一个人都避免不了的问题,那么就要坦然面对,活着的时候就要珍惜拥有,努力过好每一天。可以说,这是每一个观影者都感受到的生命顿悟,心也跟着成长了一次。
妈妈死后,阿甘特别思念珍妮。一次,珍妮回来了,阿甘非常高兴。珍妮在阿甘那里呆了一段时间,那是阿甘最幸福的日子。不想一次珍妮在和他一夜春宵后不知所踪,深爱珍妮的阿甘心里迷茫又失望,不知如何纾解,他开始跑步,一直跑了三年,突然有一天他想明白了妈妈曾对他说过的话“你得丢开往事,才能继续前行,”自此,阿甘终于丢开了往事,回归到平常生活中。
后来,他最爱的珍妮因为一种不明原因的性病,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已经变得坚韧的阿甘没有过度悲伤,而是尽力陪着珍妮,让珍妮幸福地走到生命的终点。最心爱的珍妮走了,阿甘坦然面对,并且此后能以一颗平常心继续生活,也才得以陪伴他和珍妮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导演就是这样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展示主角的心理成长,也让观影者跟着成长。我想这也是影片的独特之处,是影片一直打动人心的魅力所在。
03、镜头的综合运用:长镜头、短镜头、特写镜头、视觉特效CGI技术的综合运用,丰富了影片语言,使得感人的力量步步深入,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观影共鸣:
镜头角度不仅决定着能否吸收演员的表演,更重要的是它能赋予对象以附加的含义。——〔中〕郑君里:《画外音》
导演在镜头运用的创造上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角度,多方面激起了观影者的共鸣。虽然电影的结局是主人公一生唯一爱着的珍妮因病离去,但这并不妨碍观众感受这部电影里出现的小美好,小温暖。在影片中,导演使用三种镜头方式,值得我们注意:
①长镜头:对现实的再现,让影片更具真实感
镜头一:银幕一打开,展示在观众眼里的是一片随风飞舞的羽毛,镜头随着它从天空慢慢飞过屋顶越过街道最后落在阿甘沾满泥土的脚边。这片仿佛是从天使的羽翼上落下的羽毛,象征了一切似乎命中注定的成分,更象征了阿甘一生不停地奔跑,永不止步的精神,点出了影片主题,并与影片结束遥相呼应。
镜头二:一次放学,当阿甘跟唯一的好友珍妮一道回家时,后面突然开过一辆破车子,直朝阿甘碾压过去,阿甘吓呆了,珍妮向他大喊“Runrunrun”,那时的阿甘双脚穿着矫正器,寸步难行,但当他为了躲避攻击,被珍妮的话鼓舞,跑了起来,结果越跑越快,一路上他脚上的矫正器不断破碎,直至全部脱落,却照样飞奔如风,这象征着阿甘成功打破了人生的桎梏,开始掌航自己的人生。
镜头三:珍妮患病去世后,阿甘将她葬在他们小时候一起玩耍的大树下。一次,阿甘来看她,告慰她他们的孩子已经上学去了。阿甘离开后,镜头里展示的是一群小鸟从地上飞过大树,飞向远方的天空。这场戏用树、飞鸟作为收尾镜头,不仅象征了阿甘对珍妮坚贞不渝的爱,也象征了斯人已逝去的感伤,同时更可以理解为阿甘的思念已经通过飞鸟的寄托,传达给了在天堂的珍妮。
镜头一经联接,原来潜藏在各个镜头的异常丰富的含义便像电火花似地发射出来——〔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
这一段长镜头极具感染力,特别是镜头一、镜头三,没有一句话语,完全是直白的镜头,却把观众代入其中。此时无声胜有声,人物的情感让观众自己去体会,一切的深情和爱意都包含在其中。
长镜头给影片提供了连续性、持久性的真实画面,这样的呈现方式给观众一个更大的自由想象空间,观众可以自我去理解,自我去感受。这种自我体验影片的真实性,更容易让观众接受影片所表达的内容。
② 中景镜头:紧凑的节奏,烘托紧张的气氛
阿甘入伍后,在军营里接受教官训话,以及在学习拆卸枪支,听布巴讲捕虾。军营的这场戏,直接用中景镜头拍摄了布巴在说话。它向观众表达的是在教官训话后,士兵很快就进入了枪支拆卸训练的角色,表现军营生活的快节奏。
这里的镜头扑面而来,一个接着一个,让观众应接不暇。这恰恰也是导演想要表达的效果,让观众的心情随着激烈、快速转化的画面而上下起伏,情感即时喷发出来。
③ 特写镜头:更好突出人物的性格及当时的内心世界。
在越南战场,一次,阿甘所在的部队遭到袭击,阿甘将受伤的布巴——阿甘军营里最好的朋友,背到了河边,可是布巴受伤太重在阿甘的怀里死去,临终前告诉阿甘,他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回家买一艘捕虾船,这场戏的最后一个镜头是拍摄阿甘悲痛的面孔。
这时的阿甘还是第一次面对生死,所以他对突然而来的生死充满了惊恐、无助、痛苦。而镜头里也很好地展示了这一点,也让观众跟着后面感受到死亡的恐惧及无助。
④ 视觉特效CGI技术
为了增强观影者的真实感受,片中还出现了猫王、当时的已故总统肯尼迪等名人,这些亮点都是用当时极其先进的视觉特效CGI技术实现的,这部影片的制作技术含量之高可见一斑。
此外,如片头的羽毛、阿甘出现在旧新闻影片中、3k党人的旧照片转化为影片中的移动场面等,都是使用这种电脑特效制作而成的,给人一种非常细腻逼真的感觉。
总结一下:
在我看来,本片所获得的巨大感染力不仅仅因为它是一部励志的电影,更因为影片里所展示的缜密的思维、层层递进的表现手法以及镜头特别是视觉特效CGI技术的综合运用。如果我们仅从励志方面来解读该片,实在过于局限。因此,本文就从三个角度多维度展示了该片之所以有如此独特魅力的原因。
电影结局是开放的,留给人的却是无限的遐想。影片看过之后,人还是那些人,但内心却已经经历了痛彻心扉的成长,也让我们懂得人生的真谛,精神上也受到一次极大的鼓舞。
这不就是我们的真实人生吗?总觉得此刻的自己正在经历痛苦或黑暗,其实或许生命结束之时,我们就会意识到坦然面对其实才是人生的主色调。谢谢